7月24日,六安市政协常委会议室的玻璃窗映着盛夏骄阳,一场以“构建‘大水利’格局,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对口协商会在此召开。市政协主席陈家本、市政府副市长孙学龙与政协委员、水利专家齐聚一堂,共绘六安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水兴则城兴,水安则民安。六安市地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水系发达,湖泊水库星罗棋布,沟塘堰坝密布其间。经过多年持续建设,六安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会议伊始,市政协专题调研组撰写的综合调研报告以一组数据亮出成绩单:“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开工投资10亿元以上水利项目7个,完成水利投资234亿元,同时持续推深做实河长制,2024年全市河长制工作考核位列全省第一……彰显出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水利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专题调研组对当前水利工作面临的蓄洪排涝能力较为薄弱、水资源配置不均衡、水生态修复压力大等难点进行了深度剖析,从“强化水灾害防治”“优化水资源配置”“完善水生态保护”等方面提出建议。
协商会现场,既有数据支撑的理性分析,也有饱含民生温度的真知灼见。
26名委员在协商发言中,以创新思维绽放实践火花。戴怒委员的发言充满画面感,“建议打造‘皖西水上红色走廊’,让游客乘船倾听大别山治水故事,把六安诸多水库变成‘会说话的博物馆’。”罗来发委员立足经济维度提出建议,“推动淮河支流港口集群建设,降低水运成本,‘以港兴市’正当其时!”刘家乐委员代表民进六安市委所提建议更显生态匠心,“加强水生态保护和恢复,加快把淠史杭灌区建设成国家生态示范灌区。”
“委员们的建议既有战略高度,又有实操性,市政府将逐条认真研究。”与会市政府有关负责同志边听边记,并进一步阐释构建“大水利”格局的四维要求,“既要登高望远把握时代要义,也要立足实际审视现实基础与挑战,既要精准落子奋力推进水利发展,也要凝聚合力筑牢坚实保障。”
“构建‘大水利’格局是推动六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水利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关乎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城乡发展的系统工程。”市政协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要用好协商式监督优势,通过“回头看”监督,推动“协商建议”转化见效。
协商会散场后,有的委员仍在走廊边走边议、交换意见,笔记本上写满了后续履职计划。这场协商会如同一粒种子,孕育着六安“因水而兴”的新未来——在这里,每一条河流都将成为生态廊道,每一滴清水都能滋养高质量发展。本报通讯员 汤希文
六安市政协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政协六安市委员会”“六安市政协”及所属内设机构的各类形式稿件,版权均属六安市政协机关所有,任何第三方如需链接转载的,请注明摘自“六安市政协网站”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