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茶历史悠久、名茶频出。振兴徽茶产业,事关全省茶农的切身利益,是实现茶农增收、茶企增效、茶业增值、茶区繁荣的重要举措。建议要积极构建“多维一体”的统筹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强茶”工程、创新打造徽茶品牌矩阵,不断提高徽茶知名度美誉度。
茶产业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也是重点发展的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之一。近期,通过走访调研我省部分产茶县区和茶企,发现我省茶产业在机制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亟待优化改进:
一是产业统筹不强。茶产业全产业链条长、产业业态多样,涉及发改、财政、文旅、人社、市场监管等多个职能部门,存在管理断层、资源分散、政策碎片化三大结构性矛盾。省级茶产业牵头统管机构缺位,地市级仅黄山市设立了茶叶发展中心,各产茶县区基本无专职管理机构,导致“省级无抓手、市级难支撑、县区级真空”。各职能部门在茶产业领域存在职责界定不清、协同效率不高、政策执行不畅、资金资源不集中等问题。
二是人才支撑不足。我省茶产业高端人才面临短板。在市级层面,产茶区的科研力量更为薄弱,远不能满足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
三是品牌传播不优。徽茶历史悠久、名茶频出,现有“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太平猴魁”等近50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但徽茶的整体传播效果不优。对标“清新福建 多彩闽茶”“江西茶 香天下”的品牌形象,我省“皖美徽茶 迎客天下”的品牌塑造亟待迎头赶上。
振兴徽茶产业,事关全省茶农的切身利益,是实现茶农增收、茶企增效、茶业增值、茶区繁荣的重要举措。为此,建议如下:
一、构建“多维一体”的统筹机制。建立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发改、财政、农业农村、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职责,进一步畅通组织体系,形成茶产业跨部门高效协同机制。参照黄山市做法,在六安、安庆、宣城、池州等茶叶主产区的市农业农村局设立茶叶发展中心,配备茶学专业人才并赋予其统筹协调职能;在县级设立茶产业办公室,配备专职力量并负责政策落地与企业联系服务。借鉴“林长制”“河长制”成功经验,在茶叶主产区探索建立各级“茶长制”,统筹产区茶产业规划制定实施并纳入政绩考核。
二、大力实施“人才强茶”工程。借鉴福建省“一所两地”模式,破解高端人才引进困局。探索建立长三角茶产业人才共享平台,柔性引进中国农科院茶研所、浙江省茶研院等机构专家,实行“候鸟型”工作制。借鉴浙江省茶产业专家服务团模式,组建我省徽茶产业专家服务团,实行“市县点单、省级派单”,弥补市县科研力量不足。完善茶产业人才培养体系,鼓励茶叶主产区市设立茶产业专项人才编制周转池,简化高层次人才引进程序,从用编保障、职称评聘、家庭支持等方面为茶叶特色人才量身定制政策。依托安徽农业大学、安庆师范大学、皖西学院、黄山学院等高校资源和六安职业技术学院、黄山茶业学校等职业院校资源,通过扩大招生规模、开设专业课程、增设硕士博士点等,定向培养茶叶科技人才,聚力形成“人才强茶”的长效发展格局。
三、创新打造徽茶品牌矩阵。加快推进徽茶品牌体系构建,推行“1+4+N”品牌战略,即“1”个省级母品牌(皖美徽茶),“4”大核心品类(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太平猴魁),“N”个特色子品牌,实行标准、标识、包装、宣传、监管等“五统一”管理。深入挖掘徽茶的历史文化资源,讲好徽茶故事,推动建设徽茶文化博物馆。以“千年徽茶”为主题制作四大品类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宣传片,在各类媒体平台发布。推动建立“皖美徽茶”全球推广中心,牵头组织省内各茶叶主产区在国内外抱团参加各类高端茶展,开展“皖美徽茶 迎客天下”“徽茶中国行”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整合现有的中国(黄山)国际茶业博览会、六安瓜片国际文化节、合肥国际茶文化周等国际性茶事活动,每年轮流在省内各主要产茶地举办综合性“徽茶·国际茶文化节”,不断提高徽茶知名度美誉度,共同塑造徽茶良好形象。
六安市政协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政协六安市委员会”“六安市政协”及所属内设机构的各类形式稿件,版权均属六安市政协机关所有,任何第三方如需链接转载的,请注明摘自“六安市政协网站”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