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塞罕坝,我弄清了这个名称的含义:“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塞罕”是蒙古族语“美丽”的意思,“坝”就是“高岭”的意思。“塞罕坝”这三个字的含义就是“美丽的高岭”。我也不知道,我曾在网上看到的那些美丽的“坝上风光”摄影,就是出自塞罕坝这块美丽的高岭。到塞罕坝之前,我与我的老首长刘庆德先生在他办公室聊天、谈到塞罕坝时,他用“震撼”二字作了概括。而当我也来到远在冀北的塞罕坝时,我也从内心深处感到了震撼,并由此带来了感动和敬佩。
走进塞罕坝展览馆,玻璃展柜里静静安放的几十年前塞罕坝人用过的水壶、黄挎包、镐头和挂在墙壁图板上的那些几十年前拍摄的生活草棚、劳动场面、人物合影等黑白照片,以及那些默默无语却能抓住人心的文字,就像一位饱经苍桑的老者在向我们讲述着塞罕坝和塞罕坝人所经历的那些难忘的历史岁月——
1962年2月,国家计委批准了建立林业部直属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方案,并明确建场的四项主要任务:建成大片用材林基地;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改变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研究积累高寒地区造林和育苗的经验;研究积累大型国营机械化林场的经营管理经验。这个春天,对于塞罕坝的创业者来说,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春天!一批批干部、知识分子、大中专毕业生从全国19个省市来到了冰天雪地、荒无人烟、位于冀北的塞罕坝。他们当中,有林业部派调的林业、财务和机务技术专家,有东北林学院的大学毕业 生,有白城子林校和承德农校的中专毕业生,一共200多人,再加上林场原有的干部职工,总计360多人,成为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批创业者。他们走进塞罕坝,在冀北高原的荒漠上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一干就是两、三代人。
创业历程充满坎坷。因当时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成功经验,1962、1963塞罕坝机械林场连续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加之工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动摇了大家的信心,“林场下马、人员下坝”的说法随风而起。塞罕坝造林事业处在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关键时刻,党组织是主心骨,也是人们的精神支柱。这一年,国家林业部副部长刘琨又来塞罕坝,与林场广大干部、职工一起共同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植树机和植苗方法等措施,终于提高了机械化造林成活率,平息了下马风波。多年后,塞罕坝人也遵从刘琨部长的遗愿,在他去世后,将他埋葬在塞罕坝这块让他一生牵挂的土地上。王尚海、刘文仕、王福明、张启恩四位场领导不约而同地把家从北京、承德、围场搬到塞罕坝,破釜沉舟,以定军心。以张启恩、李兴源为代表的技术骨干,通过反复实践,创新了适合高寒地区的“金光育苗技术”,培育出了“大胡子”、“矮胖子”优质壮苗,解决了大规模造林的苗木供应问题。同时改进了苏制造林机械和克罗索夫植苗锹,创新了“三锹半植苗法”,提高了造林质量与速度。
王尚海,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1962年2月只身来到塞罕坝,而后又把妻子和5个孩子从230公里外的承德市带到了这里。他与工人们一起扎根荒漠,坚守高寒地带,13年造林植绿54万亩。他曾说:“生是塞罕坝人,死是塞罕坝魂”。1989年12月24日,遵从老书记王尚海的遗愿,人们把他的骨灰撒在了马蹄坑林区。如今,“王尚海纪念林”已经成为塞罕坝人永久的精神家园。王尚海,成为塞罕坝机械林场一面不倒的精神旗帜,是塞罕坝创业先驱的典型代表。
1964年夏天,承德二中6名应届高中女毕业生放弃报考大学,主动要求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作,加入了创业大军的行列。“六女上坝”一时传为美谈。她们与男职工一样,参加育苗、造林、整地等生产一线工作,为塞罕坝的绿色事业奉献了宝贵的青春年华。
全场的9座望火楼,都建在远离人烟的荒野高山上,其中8座望火楼上的瞭望员是夫妻。陈锐军、初景梅夫妇在亮兵台望火楼上一待就是12年。一部电话、一副望远镜、一个记录本,每隔15分钟一次的瞭望报告,这种简单重复的工作让他们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寂寞。他们的儿子就出生在望火楼上,由于远离人群、缺乏交流,8岁时说话还不清楚。夫妻两人默默无闻、坚守岗位、认真负责,把美好的青春奉献在了瞭望火楼上。陈锐军先后荣获“承德地区青年杰出人物”、“河北省林业厅先进工作者”和“全国森林防火模范”称号。正是他们这样的护林人员的尽职尽责,才使塞罕坝林场多年来没有发生过火灾。
站在海拔1800米、高高的塞罕塔上,我朝四面望去,那一望无际的绿色,随着山峦的起伏形成了层层叠叠而巨大的绿色波浪。我很难想像,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由樟子松、落叶松、白桦和山杨构成的人工林,是如何在几代塞罕坝人的手下,将风沙横行的地方,变成如此美丽而生机壮阔的景像。抬头望,一架红白相间的直升飞机在森林的上空盘旋,它是在巡查着林区的火情。塞罕坝从一片荒漠变成今天由直升机巡航的现代化机械化林场,变成集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绿水青山,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种惊人的发展和变化?我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才有可能创造出这片世界上面积最大、112万亩、生态和经济价值无法估量的人工林。这就是塞罕坝精神,是塞罕坝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他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持,更是他们对绿色发展方式的坚守。塞罕坝精神就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精神的一个缩影啊!
我们的中巴车在蜿蜒起伏、高质量的林区柏油马路上疾驰,平明如镜的月亮湖和七星湖倒映着秋天的绿树红叶和人们的笑脸,倒映着北方的蓝天与白云……红红的夕阳从林中的缝隙露出笑脸,似乎在告诉我们:美丽的塞罕坝以及她所在的这个伟大的国家和民族,会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韦国华——市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市国土局原副局长)
六安市政协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政协六安市委员会”“六安市政协”及所属内设机构的各类形式稿件,版权均属六安市政协机关所有,任何第三方如需链接转载的,请注明摘自“六安市政协网站”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