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飞:关于六安绿色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11年,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绿色发展战略决策,经过两年的调研考察、精心谋划,于2013年正式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以转变发展方式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了发展添活力、经济上台阶、群众得实惠。
一、实践探索
一是搭建平台,壮大绿色产业。确立并逐步推开“一心一廊”(中心城市、合六叶工业走廊)、“一谷一带”(六安大别山茶谷、淠河生态经济带)四大平台的发展思路,目前,成功举办六安茶谷开茶节和秋茶节,六安成为全省唯一列入中蒙俄万里茶道的节点城市,据初步统计,六安茶谷建设推动沿线23万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1200元;天堂寨、万佛湖等景区周边的农民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其中来自旅游收入占一半以上。近期,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对2015年全国119个知名品牌示范区等区域品牌价值进行评价,六安茶谷品牌价值219亿元,在全部119个园区中位居第七,在农业园区中位居第二。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55.5平方公里扩展至2015年的72.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35.9%提高到2015年的42.8%,建成区平均每
二是调整结构,提高绿色效益。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3.5:42.3:34.2优化为2015年的19.5:45.9:34.6,一产占比跌破20%,较2010年降低了4个百分点。工业化率达到38.5%,较2010年高出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3.1%,较2010年提高3.4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80.5%,高于2010年9.3个百分点。工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全市工业劳动生产率由2010年的16.1万元/人提高到2015年的28万元/人,提高了74%。“十二五”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快于规模工业增速1.9个百分点,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5.3%,增幅居全省第一;全市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动态发展总数达100家,是“十一五”的3.3倍,数量居同类市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新增72家,达到93家,产值年均增长42.7%,增幅远远高于工业产值,增幅居全省前列,应流集团热等静压中心和“六安造”核电机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五年来,申请发明专利4600多件,是“十一五”的9.8倍;授权发明专利516件,是“十一五”的12倍。2013年我市首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全市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1件,省著名商标30件,都位居全省第一;全市“三品”认证311个,其中绿色食品认证202个、全省第一,农业产业化产值从2010年的277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852.8亿元,被列为省部共建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市。
三是保护生态,构建绿色人居。认真实施《六安库区饮用水源保护和周边环境质量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地表水河流总体水质状况为优,优良率始终保持90%以上;县级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一直保持100%。特别是累计投入资金近10亿元,取缔六大水库网箱养鱼6.2万个,确保六大水库年均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PM10下降幅度在全省处于较高水平,空气质量逐渐好转。“十二五”以来,全市共实施减排工程项目297个,主要污染物均完成存量指标控制任务。共关闭182家采石场、218家粘土矿,关停水泥、钢铁、造船企业30多家,清理资源消耗高、环境破坏大、发展不集约的规上工业企业200余家,累计对近200家污染企业进行监管执法,霍邱矿区“五化”建设在全国非煤矿山攻坚克难50个县中排名前列。全市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分别下降18.7%和23.1%,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累计投入资金7亿多元,对45个重点乡镇103个行政村开展了环境整治,五年来共创建国家级生态县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县2个,省级生态乡镇30个,省级生态村23个。金安区、裕安区、舒城县、金寨县、霍山县等5县区成功列入首批国家级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霍山、金寨被列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据测算全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到560亿元,我市被环保部列为绿色GDP2.0试点。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的衡量生态良好的统计与核算体系,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测算我市2015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达到2000亿以上。
四是推进共享,实现绿色惠民。成功举办绿色发展跨洲视频连线国际研讨会,《六安宣言》向世界发声。农村综合改革、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教育、医药、卫生等社会民生改革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学就医就业,特别是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市级政府保留权力事项2000多个,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至188项,有效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由2010年的64%提高到2015年的65.1%。我市民营经济创造了全市70%以上的GDP,80%以上的税收,实现了90%以上进出口总额,提供了90%以上的就业岗位。“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民生支出1188亿元,民生工程工作连续多年全省领先。坚持以实施金寨“5+1”项目为动力,开展“抓金寨带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3.7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8.6%。人均GDP突破3100美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较“十一五”末提高72.5%和93.1%。2015年,我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7.3%,较2010年降低3.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7.2%,较2010年降低10.5个百分点,表明已经跨过小康、迈向全面小康(恩格尔系数即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二、几点思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六安绿色发展要锁定一个目标,用好两大资源,构建三大体系,打造四大平台,实现五个发展。
第一,锁定一个目标。就是把绿色振兴作为战略目标。国务院去年专门出台《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把六安列为安徽省唯一的核心区,要求弘扬老区精神,加快发展步伐,致力振兴发展,努力让老区人民早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今年省“两会”期间,锦斌省长来六安代表团特别强调,六安老区一定要绿色振兴。首先,绿色振兴是历史的必然选择。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可持续发展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源构成危害的发展。1998年,世界银行提出了“综合发展框架”的概念,主张从长期全方位的角度考虑发展问题,认为发展应全面重视社会、文化、制度、人力、环境、经济以及金融等各种经济与非经济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0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2》指出,绿色发展是中国必选之路。可见,绿色发展是历史的潮流,是时代的要求。其次,绿色振兴是现实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处在“三期四转”特殊阶段。“三期”是指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四转”是指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发展的要求从“五位一体”到“五化协同”再到“五大发展理念”,从“生态文明建设”到“绿色化”再到“绿色发展”,彰显了绿色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布局中的极端重要性。对此,我们唯有摒弃过去拼规模、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模式,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不断拓展新空间、激发新活力、创造新动能,才能抢占发展高地。第三,绿色振兴是老区的必然选择。六安集五区于一体,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粮食主产区、地形地貌多样区、国家级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区。形成了三大异常艰巨任务:六安在全省人口面积在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指标靠后的状况依然存在,老区振兴的任务异常艰巨;我市依然有46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9%,尤其是在山上山沟、边角边拐、库湾库岛,扶贫脱贫的成本高、代价大,脱贫攻坚的任务异常艰巨;作为华东地区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江淮城市圈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的任务异常艰巨。这三个艰巨任务也叫做老区振兴持久战、扶贫脱贫攻坚战、生态环境保卫战三大战役,归根结底是生产与生态、增收与增绿之间的矛盾。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提出了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变化规律的倒U形字曲线假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伴随着一个地区经济的增长,在初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会逐渐增加,环境质量出现恶化,而过了一定阶段后,如果经济持续增长,那么,在经济增长水平越过了某个发展阶段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便会到达顶峰,并随后出现下降。对此,我们唯有坚持绿色发展,统筹好增绿与增收、生态与生产、资源与资产的关系,走保护性发展之路、走惠民性发展之路、走选择性发展之路、走区域协调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后发崛起、绿色振兴。最后,绿色振兴是群众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吃的安全、住的健康、活的幸福越来越重视,对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加快发展,还是保护环境,说到底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发展如果不以百姓富裕为价值取向,不但失去意义,也会失去动力。在广大群众热切希望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今天,实施绿色发展就是回应群众关切,顺应民生要求。
第二,用好两大资源。一是把六安红色资源利用好。这块土地红的时间很早,1902年六安籍柏文蔚参与创建了安徽最早的爱国民主团体“青年励志学社”、1920年皖西进步知识分子朱蕴山组建了“中国革命小组”、1930年霍山成立了安徽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成为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这块土地红的历程很长,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近百年的革命战争时间里,革命火种不停燃烧、从未熄灭。这块土地红的范围很广,境内红色遗迹500多处,列入国家一级文保19处。这块土地红的颜色很鲜艳,以牺牲奉献为标志,见证了无数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经历了无数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作出了三次伟大的牺牲奉献,第一次牺牲奉献是革命战争年代,为了民族解放和新中国诞生,六安人民牺牲了生命,奉献了亲人,60万人参加革命,30万人牺牲生命,走出了洪学智、皮定钧等108位开国将军,诞生了金寨县和原六安县两大将军县,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摇篮、共和国的摇篮之一;第二次牺牲奉献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为了治淮安民和粮食安全,六安人民牺牲了良田,奉献了家园,1958年,在经济极端困难、物资极端匮乏、设备极端落后的条件下,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六安人民肩挑脚挖手提,最高日上工量达80万人,兴建了六大水库、三大水渠,50万亩良田被淹,50万群众移民,豫皖两省1.3万平方公里、1200多万亩土地由千里赤地变为鱼米之乡;第三次牺牲奉献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保护生态和饮水安全,六安人民牺牲了发展速度,奉献了发展收益,我们建立了2.
第三,构筑三大体系。就是构建绿色产业、绿色人居、绿色生态三大体系。绿色产业体系上,结合实际、立足优势,着力培育发展以核装备、航空设备、新能源汽车、模具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以粮油茶、酒水、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以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为主的新能源,以石斛、天麻、灵芝等特色中药材精深加工为主的生物医药,以电子设备、智能终端、新型显示、智能家电、节能光源、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为主的电子信息,以及以铁矿、钼矿、云母资源深加工和产业链延伸的采矿冶金及新材料六大主导产业,加强政策扶持,开展精准招商,引导产业集聚,形成六安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绿色人居体系上,秉承“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绿水绕城”的发展理念,大力开展“五城同创”(即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突出绿色、滨水、文化三大特色,积极推广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绿色消费,着力打造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提高美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实施美好乡镇建设,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广泛开展自然村环境整治,实现美好乡村建设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带面”的转换,努力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绿色生态体系上,强化主体功能区定位,进一步明确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等生活空间、农业和工业等生产空间、林地和湿地等生态空间的边界,合理确定本地区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的比例结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管制原则。加大森林、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的保护、培育、恢复力度,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加快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将坡度25度以上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大别山自然保护体系。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大别山水资源综合保护工程,努力建设天蓝山青水秀、宜居宜业宜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六安。
第四,打造四大平台。就是打造“一心一廊”、“一谷一带”四大绿色发展平台建设。“一心”即六安中心城市,今年叶集正式设区后,六安中心城市面积达到4717.88平方公里,城区面积居全省第一。我们将在着力推进中部城区改造的同时,正加快东部产业新城、西部生态新区和绿色城南建设,努力把中心城市打造成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副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群节点城市。“一廊”即合六叶工业走廊,东起示范园区,西至叶集试验区,全长
第五,实现五个发展。就是把绿色发展打造成红红火火、健健康康、实实在在、长长久久、平平安安的发展。首先,绿色发展是上水平、上规模的红红火火发展。坚持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做优一产,重点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能源、生物产业、电子信息、采矿冶金及新材料六大主导产业,以产业大发展助推经济大腾飞,努力实现大发展、快发展、好发展。其次,绿色发展是讲质量、讲效益的健健康康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双创这三大动能,加快调转促步伐,推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等方面创新,打造经济增长点,抢占发展制高点。再次,绿色发展是举措实、收效实的实实在在发展。实实在在不仅是经济层面上的实在成效,还包括了工作作风和工作理念。要保持定力、实事求是,决不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同时,弘扬工匠精神,执着敬业,克服浮躁情绪。第四,绿色发展是可循环、可持续的长长久久发展。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努力建设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六安。第五,绿色发展是能放心、能安全的平平安安发展。始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确保生产安全、消费安心、社会安定。
六安市政协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政协六安市委员会”“六安市政协”及所属内设机构的各类形式稿件,版权均属六安市政协机关所有,任何第三方如需链接转载的,请注明摘自“六安市政协网站”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