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乡村振兴皖西样板”的人才支撑体系(绿色发展研究会2023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23-01-12 17:29来源:市绿色发展研究会作者:市绿色发展研究会第五课题组阅读:字体【  保护视力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要想把乡村振兴这盘大棋下好,必须认识到乡村“五大振兴”是一个整体,进而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其中,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和创新引擎。六安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打造乡村振兴的皖西样板,着力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精雕细琢“四大平台”,不断提高六安茶谷产业融合水平、淠淮生态经济带特色种养水平、江淮果岭品牌价值水平、西山药库市场开拓水平。打造乡村振兴的样板,离不开生产经营、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业科技等领域和环节的人才队伍支持,以人才队伍建设支撑乡村振兴皖西样板建成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市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成效

近年来,在贯彻中共中央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以及中央、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我市在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专项文件,例如《关于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全市农业科技人员结对帮扶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贯彻进一步完善巩固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若干措施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等,乡村振兴人才工作政策制度建设逐步规范。除了专项政策外,六安市还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促进就业创业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实施意见和六安市柔性引进市外人才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综合性人才政策,其中对于涉及乡村振兴领域的,也有相应的政策优惠。这些文件的出台共同为乡村振兴人才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除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外,我市多措并举,在乡村振兴领域加强人才培育和使用力度,发展壮大农业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青年农场主、返乡创新创业人员和能人大户,按照生产型、经营型、加工型、流通运销型、社会化服务型进行登记造册和统计监测,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对外交流与联系帮扶,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六安市提出的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这个“1”就是指培育一批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在推广2019年金寨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工程的经验基础上,截至2022年年中,我市累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带头人、种养加能手、农村创业创新者等在内的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32821人,全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数量达到32032个,并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村产业带头人“师带徒”农民培训新模式试点。同时,为贯彻“两强一增”行动,围绕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在全市农业系统优选975名农业技术人员,在1158个村“包村联户”服务7518户科技示范户;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退役军人、毕业大学生、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领头人中计划选派科技特派员1500名,实现所有行政村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全覆盖。

二、当前我市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也实施了系列的措施方法,但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需要相比,在环境营造、队伍建设、体制完善、措施落实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和不足,基层管理人才、产业领军人才缺乏问题较为突出。

(一)乡村振兴的人才规模和总体质量有待提高

在农村生产经营人才培育过程中,有的地方由于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培训单位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教学内容流于形式、与学员沟通少互动少等因素,在培训质量和覆盖面上尚不能充分满足学员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在一些新兴产业形态,例如农村电商、农村文旅等人才培育尚显不够,一些基本公共服务人才如乡村教师队伍、乡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也还存在着职称学历普遍不高、专业技术水平相对比较薄弱、优秀人才难以坚守等情况;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总量供给较少,省委教育工委和六安市委每年从高校选派的赴企事业单位挂职人才中,涉及乡村振兴的数量相对偏少,与产业发展的强劲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缺口。

(二)乡村振兴的人才环境和发展潜力有待提升

在引进外来人才方面,现有市级层面的引才优惠政策主要还是面向重点产业企业引进人才。例如,《进一步吸引高校毕业生等人才在六安就业创业支持重点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明确规定了享受政策优惠的企业名单,其中,农业产业企业极少能进入名单,从而使大量从事农业工作的人才很难享受到优惠政策;在留住本土人才方面,由于江浙沪以及合肥等地的虹吸效应,本地培养的人才甚至偏农类专业毕业生,也大都不愿意留在本地尤其是基层就业,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才断层和人口老龄化,乡村缺乏活力。部分乡村人才引进配套服务和后续跟进工作不到位,人才发挥作用和创造价值的平台有限;在培育使用人才方面,县区层面针对乡村人才的使用机制尚不健全,相关配套政策也很难执行到位,导致行业、企业出现人才就业不均衡现象,在人才培训方面也有诸多错位现象。各行业部门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对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整合利用,存在人才岗位错配现象。

三、构建“乡村振兴皖西样板”的人才支撑体系的相关建议

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坚定不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安徽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支持能人下乡、人才兴乡,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六安市委书记叶露中同志在2022年两会期间,提出要把产业振兴作为关键之举,推深做实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皖西样板”,并强调“产业发展关键在人,项目实施关键靠主体”。因此,为更好地绘就皖西乡村振兴样板蓝图,充分抓住“人才”这个关键要素,发挥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作用,我们建议:

(一)精施策,把人才引进来

紧密围绕农业特色产业“138+N”和“6969”工程实施,以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从产业发展全链条角度出发,建立动态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库,及时对外发布人才需求信息,调整人才政策向乡村振兴领域倾斜。同时,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和创业能人到乡村从事组织管理工作和就业创业,既要抓产业发展,又要抓组织强化,还要抓乡村建设,不断为乡村振兴补充多类型人才。在招才引智政策上,要单独设置指标任务和奖励措施,优化完善乡村振兴人才政策体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松弛人才准入和福利政策限制,鼓励和吸引更多在外有成人士返乡创新创业、反哺乡村振兴。制定柔性引进乡村振兴人才办法,建立市县两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等,引进各类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二)建机制,把人才育出来

要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内在支撑,需要把各类乡村专业人才培训好、锻炼好。要构建多元化人才培育机制,以目标考核制为引导,制定中长期和短期培训规划,通过邀请专家讲座、举办专业技能培训、外出观摩学习、挂职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我市乡村振兴各个领域人才技能水平。同时,培训要因材施教,不拘形式。既要充分利用皖西学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国防科技学院以及相关中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又要充分挖掘田间地头、一线车间的实践潜能,注意总结推广技能经验,并通过定向培养制、工匠制、学徒制等方式,从乡村内部不断补充年轻血液,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三)搭平台,把人才用起来

要革新用人观念,将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工作总体部署,组织、农业农村、科技、经信等相关部门要建立联动机制,及时发现和挖掘优秀人才,结合人才的专业特征和工作经验,为其搭建平台、创造环境,形成人才积极投身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让人才真正觉得有大展身手的舞台,释放人才潜能。同时,要创新人才使用渠道,充分利用高校优秀师资力量,将皖西学院等本地高校人才,尤其是与乡村“五大振兴”领域相关的专业人才,纳入到我市人才振兴体系中去,通过一产一团、一企一博、一村一博等活动,让优秀的高校人才团队服务霍山石斛、六安瓜片、霍寿黑猪、皖西白鹅等地方特色产业。此外,可以推广霍山等地开展的选派乡村振兴专员工作,从县直单位中选拔一批有“一技之长”、热爱“三农”工作、退出领导岗位的职级干部到乡镇担任乡村振兴专员,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特长和管理经验,为乡村振兴赋能。

(四)优服务,把人才留下来

要不断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持续优化乡村振兴人才生态,在经济待遇、升职晋升、配偶工作、子女就学、住房保障、医疗服务等方面,开辟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的“专属通道”“绿色通道”。要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出台更优惠的政策、搭建更实用的平台、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投资方向、土地使用、金融信贷等环节上提供一站式服务,对留在乡村的创业者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等,营造乡村振兴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此外,要把那些熟悉乡村情况、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工作的大学生和返乡创业者等吸纳进入乡镇党政人才队伍,让他们留下来并逐步培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

六安市政协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政协六安市委员会”“六安市政协”及所属内设机构的各类形式稿件,版权均属六安市政协机关所有,任何第三方如需链接转载的,请注明摘自“六安市政协网站”字样。
② 凡本网未注明上述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稿,仅供参考交流,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任何第三方如需使用本网转载稿,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载发后1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