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乡村人才振兴现状及对策研究(绿色发展研究会2022年第10期)

发布时间:2022-12-13 17:22来源:市绿色发展研究会作者:市绿色发展研究会第七课题组阅读:字体【  保护视力色: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和关键要素。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实施乡村振兴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实现这五大振兴,关键在人,即乡村人才振兴。市绿色发展研究会第七课题组确立了2022年度研究课题《六安市乡村人才振兴的对策研究》。通过组织召开市直相关部门座谈会,到县区走访调研机关、企业、学校、培训机构,组织科协系统开展乡村人才工作征文活动,收集当前乡村人才振兴现状和存在问题并进行分析,以及对兄弟省市先进做法考察分析研究,就乡村人才振兴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六安市乡村人力资源及人才现状

(一)全市人口资源现状

六安市2021年常住人口440.5万人,农村常住人口222.6万人。0-14岁人口为76.29万人,占17.32%15-59岁人口为272.06万人,占61.76%60岁及以上人口为92.15万人,占20.9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75.68万人,占17.18%

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16,2020年统计数据为8.98年。全市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10124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为14045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为33357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为32443人。全市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为10.18年(如表1)。

1  各县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2020年统计数据)

县区名称

男(年)

女(年)

合计(年)

金安

10.01

9.03

9.52

裕安

9.73

8.68

9.21

叶集

9.06

8.18

8.63

霍邱

8.58

7.67

8.13

舒城

9.53

8.46

9.0

金寨

9.61

8.72

9.18

霍山

9.8

8.70

9.25

总计

9.47

8.49

8.98

(二)全市乡村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1.乡村人口规模逐年缩小,发展后劲不足。受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和外出务工影响,乡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全市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下降。2020年末全市乡村常住人口226.4万人,占比51.5%2010年的300.6万人净减少74.2万人,占比减少13.7百分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各县区乡村人口总量位居前三位的分别为霍邱县(61.1万人)、裕安区(46.2万人)、舒城县(37.8万人),乡村人口占比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霍邱县(64.6%)、金寨县(58.0%)、舒城县(54.2%)。农村人口减少,出现土地撂荒、养老、孩子教育、农业产业发展等诸多问题,使乡村振兴推进乏力

2.人力资源流失严重,乡村振兴建设主体缺失。市人社局“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平台摸底,全市16-65周岁人力资源372.5万人,其中112万人在外就业创业。2020年全市乡村人口中15-64周岁人口由2010年的210.1万人减少到136.8万人,降幅达34.9%。由此带来的乡村人口空心化问题逐渐显现,以全市43个乡为例,202043个乡净流出人口67.6万人,占户籍人口的47.8%,有将近一半的户籍人口流失市外。乡村人口流失导致人力资本存量下降,势必会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阻碍。

3.人口结构比例失调,老龄化问题突出。2020年全市乡村65岁及以上人口49.7万人,较2010年增长47.7%。乡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由2010年的11.2%增加到22.0%,占比增幅比城镇高8.1个百分点,乡村人口老龄化速度远快于城镇地区。

4.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农业产业发展人才匮乏。2020年全市乡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8年,比全市平均水平低0.98年。其中,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全市平均水平低0.82年。大量乡村优秀人才外流,乡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以低文化教育为主。2020年全市乡村人口中每10万人拥有小学、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口比全市平均水平多7615人,拥有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全市平均水平少8795人。具有较高学历水平的人员在城镇化进程中已流向城市,留守人口科技素养不高、创新能力不强。

5.人才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平衡问题突出。种种原因,导致我市农村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等问题,乡村人才总体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人才在传统行业分布多,在新兴产业分布少,做实体产业的人相比较多,懂经营管理的人少,特别是科技人才奇缺,导致国家一些农业扶持政策及项目无法落地。乡村人才供求矛盾成为制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大的瓶颈。

六安市乡村人才统计表

五类人才

累计数(人)

农业生产经营人才

79419

农村二三产业人才

40078

乡村公共服务人才

15655

乡村治理人才

19100

农业农村科技人才

2108

合计

156360

(三)乡村人才队伍平台建设现状

1.乡村人才培训体系建设有待加强。没有建立统一高效的培训机制,培训项目和对象分散在农业农村、人社、团委、妇联、军人事务等多个职能部门,缺少统一规划、统一协调,难以形成合力。没有充分挖掘六安各类院校人才培训潜力,四所高校和各级技工院校,在专业设置、短训班开办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结合实际,挖潜扩面。没有充分考虑人才培训针对性,在大量中青年劳动力外出情况下,参加培训大多是年龄大、身体弱的留守农民,培训效果差。

2.乡村人才就业创业载体有待拓展。乡村人才就业创业取决农业产业的发展。尽管我市在纵深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和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但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仍较低,产业结构不优,农业产业区域集中度较低,地方特色不明显;部分产业基地老化,管理粗放,技术落后;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大部分农业企业规模小,存在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不强、辐射力不够,带动力较弱;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少,销售渠道单一,销售范围不广。

3.乡村人才信息平台有待建立。没有开发完善统一的乡村人才服务平台,建立人才库和需求库,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等,人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人才供需双方矛盾较为突出,乡村人才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4.乡村人才服务保障有待提升。针对乡村人才的政策没有形成体系,优秀人才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障、职称晋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政策还存在差距;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晋升渠道不灵活,影响了人才引进和下沉积极性;乡土人才评价机制建设滞后,一些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土秀才”“土专家”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二、对策建议

(一)合理规划城乡人口规模,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中,各类人才伴随着人口流动而进入城市,乡村没有人气,缺少“人”这一核心要素,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展组织建设和集体经济建设等失去了主体,乡村场域中的其他要素也难以组织起来,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的机缘大大减少。首先应解决谁来种地问题。通过缩小城乡差别, 适度扩大农村人口规模,优化经济布局,优化社会资源配置,集聚农业空间生产要素,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吸引人口回流。其次要解决谁来进行组织建设、技术创新和文化传承等系列发展问题,即吸引和利用人才问题。通过加强乡村内部人才的培育和促进外部人才的回归,倒逼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建设。

(二)夯实农业产业,增强农村引才拉力

农业产业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改善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实力,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乡村人才向农业产业集聚,也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思路和更高效的营收方式。农业产业的收益提高,能够为农业产业人才提供更高的薪资,增强农业产业的引才拉力。在政府层面上,要加倍给足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增强农业的社会吸引力。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拓展就业岗位容量,改善就业环境,增加就业收入,吸引有志者返乡创业就业。

(三)加强政策供给,优化农村就业创业环境

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优化集成乡村人才政策,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完善人才市场环境,加大对农村人才市场的管理力度,促进就业创业资讯的公开透明,实现乡村人才“一站式”服务。充实完善农村地区基础建设,包括教育、医疗、住房和交通等各个方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公共产品供给,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宣扬青年才俊创业致富的典型案例和人才工作的先进经验,营造“识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四)搭建外流人才返乡平台,增强人才返乡的凝聚力

搭建乡村人才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加强就业创业和产业指导服务,让乡村成为外出人才返乡就业创业的热土。六安市实施的“鸿雁回归”工程,即为人才返乡创新创业搭建平台。该平台集人力资源信息采集、企业岗位需求信息发布、“双招双引”政策宣传、企业和人才业务办理于一体。建立了人力资源供给库、创新创业人才库、企业用工需求库、返乡创业政策库,提升就业创业服务精准度和实效性,为3.7万在外人才提供返乡创业服务,其中在外党员人才近8000人。通过匹配人力资源供给库和企业用工需求库,开展定制化的人才招引服务,目前已联系返乡考察153批次,达成返乡投资意向项目85个,促成5953人返乡就业。这一平台还需进一步增强宣传使用力度,充分发挥其作用。

(五)建立多层次职业培训体系,加快壮大乡村人才队伍

1.建立立体化教育培训体系。在职业教育上,通过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农民科学教育培训体系形式,如“阳光工程”“绿证工程”“雨露计划”等,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岗位技能。在提升乡村人才综合素质上,充分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体系、农村干部远程教育系统等教育培训资源。首先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养实用型人才,推动农业技术发展。其次要加大基础教育投资,强化义务教育,重视对农村未来劳动人口素质的培养。再次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农业培训和推广数字化,及时向农村人才传递新兴知识、技术和信息,逐步建立适合农村的终身学习型社会模式。

2.加快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随着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服务主体的快速发展,要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现代市场经营管理模式、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新型职业农民,推进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让“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素养。高附加值种植产业、林下产业、农业园林、休闲农庄、文旅产业等逐渐兴起,成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新途径。农村电商、新零售、新直播等新业态改变着市场经营模式。需要开展创新创业观念培育、科技文化素养培育、现代技术手段应用的培育。可以实施“理论讲授 + 考察实训 + 创业跟踪 + 政策支持”的精准培育模式,积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全过程、广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3.加快专业技能人才引进流入。城市人才储备充足、人才类型全面、科学技术水平先进,推动专业技能人才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科学技术支撑。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外聘专业人士、市场导向型投资者等,他们的知识水平较高、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工作富有激情,可以为沉寂的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对引领和推动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加大保障力度,进一步完善工资待遇、职务晋升、生活保障、奖励激励机制,使优秀人才能够沉下心来,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以项目为带动,以产业和项目汇聚、培养人才,推动涉农专家、学者向农村转移,吸引高科技人才、专业技能人才、市场经营管理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尤其要加强对高端人才队伍的引进力度。高端人才队伍在涉农技术储备、项目研发、成果转化、资金吸引、市场占有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对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甚至是特色产业项目的培育和带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大力引进高端人才队伍,以培育特色项目、抢抓市场先机。

4.吸引强化本土人才回流。乡村振兴需要强化本土人才回流。本土人才涉及乡村振兴的各行各业,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在能动作用发挥、获得身份认同、得到群众支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乡村产业发展和社会振兴离不开劳动力的支撑,人才回流可以避免出现农村劳动力的过度老龄化和乡村“空心化”倾向。另一方面,城市回流乡村的人才,视野更为开阔、能力得到增强、资本和技术有了积累,整体素质也得到提升,可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

(六)发挥高校的作用,加大乡村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

1.出台涉农生源的优惠政策,增强涉农专业的吸引力。多年来,不愿涉入农门的思想影响了一带又一代,涉农专业门庭冷落、生源少,办学效益低,学校和师生积极性不高,造成恶性循环。政府对涉农专业扶持,应该像对待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样强力推进。学生选择涉农专业,应该上学有补贴,就业有保障,职业上升有空间,以吸引更多学子学农、爱农、从农。

2.加大涉农专业建设投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农业智能装备、生态修复、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建设。在平台建设上,要加大农业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室、创新团队等建设,构建氛围融洽的农业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在农业农村高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中,加快提升“最初一公里”的原始创新能力,同时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将创新成果与乡村振兴需求紧密对接,让成果真正落地生根。

3.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新型实用的农业人才。紧跟形势、因材施教,宽视野、差异化地培养人才。在培养农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同时,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的实用技能人才。既要培养能创新的“田秀才”、懂技术的“土专家”,也要培养善经营的“农创客”、有技能的“新蓝领”。宽视野、差异化地培养人才。突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实现产教融合,构建校地、校院、校所、校企协同服务农业产业的新模式,搭建现代农业产业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等育人平台,让学校、企业等相关主体深度参与农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全过程。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专业设置,充实师资队伍,孵化创新创业项目,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耦合,对接新产业、新业态以及农业农村全产业链的发展需求。

(七)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凝聚乡村人才振兴的合力

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前进的坚强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紧紧依靠党组织的引领和推动。好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农民的“主心骨”,也往往是乡村致富带头人。经过实践锻炼、群众认可的优秀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能够成为凝聚人才、带动农村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权威和组织优势,聚焦乡村事业长期发展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引领全社会优秀人才到乡村振兴一线建功立业,协调社会各方力量通力合作,动员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汇聚起乡村人才振兴的强大合力;二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把方向、管大局、谋出路的作用,结合当地实际谋划出产业兴旺的路子,搭建起各类人才充分发挥本领的平台。

三、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振兴虽然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人才振兴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久久为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政府、社会、企业、高校等方面共同发力。既要搭建起各类人才充分发挥才能的平台,又要建立完善的服务保障机制;既要千方百计引才聚才,又要能够在乡村留才用才;既要充分借助高校、企业等外部资源优势,又要加强本土人才培育;既要畅通便捷的人才引进渠道,更要着眼长远,进行各类人才储备,方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支撑。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农村,人才有用武之地,才能吸引人才,这些人才又能促进农村的更加繁荣,形成人才工作的良性循环。

 

六安市政协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政协六安市委员会”“六安市政协”及所属内设机构的各类形式稿件,版权均属六安市政协机关所有,任何第三方如需链接转载的,请注明摘自“六安市政协网站”字样。
② 凡本网未注明上述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稿,仅供参考交流,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任何第三方如需使用本网转载稿,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载发后1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