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安市中药产业现状
(一)中药资源现状
1.中药资源总体丰富,单一品种资源相对不足。文献资料记载六安市中药材种类有1700-1800种,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记录约1000种。大别山分布常用中药约300种。我市中药材种类数量优势明显,但除断血流等少数品种外,其他单一品种野生中药材的资源量都有限,难以成为药品原料保障供应基地。
2.野生资源采挖过度,部分已濒临灭绝。霍山石斛、原产大别山的铁皮石斛、白及、黄精、重楼、苍术、白术等药材,由于历史上的过度采挖,野外已难觅其踪迹。野生药材走向人工种植是必然趋势。
3.外来的引种逐年增加,药材的道地性逐年减弱。中药材人工种植过程中,部分种源不是来自本地,而是引自外地,比如铁皮石斛的种源主要来自浙江,天麻的种源主要是杂交种,灵芝的种源也是来自上海的科研机构。大别山原产道地药材的道地性逐渐减弱。
(二)中药产业现状
1. 中药一二三产业均有较大发展。截止2018年底,“西山药库”范围内共有从事药材生产、加工或销售经营的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近3000家,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0万亩。其中,千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基地19个,百亩以上的90个。中药材产值已突破48.2亿元,带动中药材产业链从业人员近30万人。区域内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10个,涉及中药材生产、加工与销售的企业40家。其中,通过GMP认证的企业12家,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下的35家,5000万元以上的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
2.品牌建设有所提升。六安地区现有国家质检总局认定的霍山石斛、霍山灵芝、漫水河百合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金寨天麻、金寨茯苓、金寨西洋参、金寨灵芝等国家地理标志商标5个。其中“何云峙”牌霍山石斛获得国家驰名商标;“霍山石斛”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两次荣登“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单,品牌价值40亿元,通过国家濒危物种人工培植论证,成功迈向国际市场。霍山石斛、茯苓、灵芝、断血流、黄精成功入选“十大皖药”,已经建成产业示范基地15家。
3.产业科技水平有所提高。构建了覆盖霍山石斛全产业链的系列标准17项,选育霍山石斛、太子参、黄精等中药材新品种15个。开发霍山石斛、灵芝、黄精、断血流等各类新产品百余种,申报专利百余件,提升了中药产业的科技水平。
4.三产融合有所推进。在致力做大一产、做强二产的同时,积极拓展中药农业的多种功能,推进与中药材生产基地发展相关联的休闲体验项目,鼓励发展观光、采摘、研学、体验、养生、美食等中药休闲农业,促进中药产业与文化、旅游、体育、康养等相关产业的融合。成功入选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1家、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5家、省级健康小镇6家。
二、六安市中药产业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药资源存在的问题
资源优势没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典型例子:石斛,包括霍山石斛(俗称米斛)及原产大别山区的铁皮石斛均是石斛中的极品,但是在我省以外的地方提到石斛,人们往往只知道产在浙江、云南的铁皮石斛。铁皮石斛产业现在做得很大,而霍山石斛产业尚不能与铁皮石斛产业相比。
天麻、茯苓、灵芝、白及、百合、黄精、玉竹、重楼、何首乌、西洋参等在历史上就是有名的道地药材、特色药材,但在全国并未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
(二)中药种植业(一产)存在问题
1.种植业已有一定基础,但单一品种种植规模小。一方面是单品种的中药材种植规模小。除霍山石斛总面积达到10000亩,天麻、黄精、灵芝达到5000亩外,其他单品种的中药材都不超过5000亩。另一方面是经营主体的种植规模小。统计表明,千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仅19个,其他中药材经营主体的种植规模都不大。以金寨为例,2019年8月的统计表明,5300亩黄精共有45家经营主体,5100亩天麻共有67家经营主体,4100亩灵芝共有33家经营主体,更多的种植户仅仅是几十亩的规模。药用动物的养殖规模也不大。
2.种植技术与产地加工不规范,药材质量参差不齐。药材种植主要用林下、大田等栽培模式,除霍山石斛外,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种植方法,药材的采收及产地加工也是传统方法。缺乏统一的操作模式与质量控制标准,导致药材质量参差不齐。
3.化学种植导致产品安全性及品质受到严重影响。缺乏科学的中药材种植技术指导,药农大多采用大田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大肥大水加农药,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中药材营养体生长旺盛,生机勃勃;另一方面是农药残留增加,最主要的是次生代谢物的合成下降,导致药材品质受到严重影响。当前很多药材种植大户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三)中药加工业(二产)存在问题
1.中药材的深加工不够。本市的中药材加工已起步,主要在霍山石斛、灵芝、黄精、断血流等品种。除回音壁集团安徽制药有限公司的断血流外,其他品种基本上是初加工。其加工过程技术含量低,质量控制标准相对简单,缺少高值化深加工技术。灵芝孢子粉的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金寨现代产业园内,形成为数不多的产业集群,应该大力支持。
2.中药材的高值化产品不多。本市的中药材产品主要是原料或饮片形式,产品附加值低。药食兼用的品种多,相应的深加工产品少,高值化产品少,这种局面亟待改善。
3.中药产品的知名品牌少。一是部分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建设不够,维护品牌声誉做得不够。比如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或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的意识不强。二是对伪劣原料或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不够。有的企业为了利润甚至公然采用伪劣原料加工伪劣“产品”,造成对道地原料和产品的冲击,对本地产品的品牌建设造成伤害。
(四)中药服务业(三产)存在问题
1.中药康养业尚未成形。以中药养生、中医保健为主要目的中药康养产业在本市尚未形成规模,有待进一步引导规范。虽然已经有陡沙河温泉度假村、大别山西庄温泉度假村中医药康养基地,上土市中医院也即将建成,但是中医药康养市场尚未形成,尤其是尚未形成真正规模化市场,未建成国内、省内有影响的康养或保健中心。
2.中药旅游业有待开发。中药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是中医药旅游研学的主要方向之一,但是中药基地与旅游线路的结合刚刚开始,深度融合领域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三、六安市中药材产业绿色发展的对策
(一)打造“西山药库”
1.“西山药库”的内涵。依托中国中药科学院、皖西学院等科研院所的科技与人才智力支撑,通过政策引导,做强中药农业、做大中药工业、大力发展中药康养服务业,化六安市的中药资源优势为产业发展优势,化大别山的环境优势为中药产品的品质优势,促进中药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实现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发展与振兴。
2.打造“西山药库”举措。一是大力推进中药材生产“九化发展”。推进中药材生产的“产地道地化、种源良种化、种植生态化、生产机械化、生产信息化、产品品牌化、发展集约化、管理法制化、生产规范化(标准化)”。二是完善打造“西山药库”的具体措施。政府主导:制定规划,出台扶持政策,给予资金支持,打造市场。市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与亳州市场、大药企等建立关联。企业主体:立足于做强企业,打造“西山药库”的实施主体。资源保护:保护道地、特色药材种质资源,建立保护区。发挥优势:包括资源优势(道地药材、特色药材)、生态优势、品牌优势、产品优势、品质优势。特色发展:发挥不同区域道地的、传统的、特色的药材生产。有特色才有生命力,也可以称之为差异化发展。标准宣贯:构建标准体系并加强宣贯,促进标准化生产。加强监管:规范种植、加工及市场行为。科技支撑:发挥人才、团队、创新平台作用,创新发展。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招商引资(内生外引):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深加工企业。龙头带动:强化龙头企业的巨大带动作用,尤其是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精深加工:出拳头产品,出市场认同的产品,出满足不同需求的差异化精深加工产品。三产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人才培养:培养一二三产的带头人,培养技术尖子,种植能手。精准扶贫:促进脱贫攻坚,促进精准扶贫。
(二)深刻领会“两山”理论,大力推进绿色发展
1.保护野生资源,实现持续发展。在境内的天堂寨、马鬃岭、万佛山、白马尖、金刚台、佛子岭等地,建立中药原种保护基地,保护野生中药资源,实现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挖掘本土药材,引种高附加值药材。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精”的原则,大力发展珍稀、道地、特色中药材,做强中药农业。
3.林药结合,长短结合,复合经营。按照“林药结合、长短结合”原则,开展复合经营,弥补长周期药材生长期间的收益。
4.大力推进中药材的绿色种植技术。品质与安全是第一位的。品牌的本质是品质与安全。绿色种植技术才能保证中药材品质与安全。绿色种植技术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良田:良好的土壤条件。良态: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水环境)。良种:优良品种(如霍山石斛、太子参、桔梗、黄精等优良品种)。良法:生态种植,绿色防控,人种天养与自然农法。中药材生产应摒弃化学农业的做法,避免片面追求产量不重视质量与安全。
5.大力推进产品的绿色精深加工技术。生产高值化的产品,满足差异化的需求,科学合理进行精深加工,尤其要重视精深加工过程中的资源综合利用。二产带动一产,促进三产融合。
6.依靠科技创新,助推绿色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助推绿色发展。
六安市政协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政协六安市委员会”“六安市政协”及所属内设机构的各类形式稿件,版权均属六安市政协机关所有,任何第三方如需链接转载的,请注明摘自“六安市政协网站”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