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家风故事 ——周恩来的家风故事

发布时间:2023-06-08 18:31来源:政协六安市委员会阅读:字体【  保护视力色:

周恩来的家风故事——

任何时候都不许扛总理亲属牌子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提到:“周恩来同志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我们要向周恩来同志学习,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自觉接受监督,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拒腐蚀、永不沾,决不搞特权,决不以权谋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共产党人。”

 周恩来曾经写道,要经常反省,与同志们交换意见,经常洗澡。要把思想改造看成像空气一样,非有不可。不然你的思想就会生锈,就会受到腐蚀,每个党员从加入共产党起,就应该有这么一个认识:准备改造思想,一直改造到老。

 从周恩来的几件小事中,我们可以领略这位伟人对自己和家人的严格要求。


“改造思想,一直改造到老”

周恩来旗帜鲜反对腐败,他认为党员及干部如果蜕化,就必然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自己毁掉自己,“反对任何共产党员由满腔热忱地、勤勤恳恳的高贵品质堕落到资产阶级卑鄙的个人主义”。他提出要准备改造思想,一直改造到老。

抗战胜利后的延安,生活仍很困难。有一次,警卫班几个战士凑在一起,想给周恩来副主席弄点吃的补补身子。警卫战士小魏出了个主意,拿四双旧布鞋去农户家里换了一条狗。 

周恩来知道后,严肃地批评小魏说:“四双旧鞋能换到一条狗吗?老百姓之所以跟你换,是因为他们相信共产党,我们决不能侵犯老百姓的利益。”第二天,周恩来带着小魏找到农户家里,向农户道歉,并亲自付了钱。 

“伯伯在我们印象中,非常节俭。穿的衣服也是补丁摞补丁,缝得里三层外三层。去世后,我们整理他的遗物时,看到都是缝补多次的破旧衣服,忍不住热泪盈眶。” 

节省再节省,是周总理一生的习惯。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回忆,新中国成立后,伯伯不让做新衣服,中山装不合身了,他让工作人员拿着这套衣服去布店配布料,然后用新料做前片,用旧料打翻做了后片,这样伯伯就算做了一件中山装,然而看上去前片的颜色略深,后片的颜色略浅。 

他的一条洗脸毛巾也是能用多年,中间破了四个洞,卫士长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给他买了条新的,他发现后立刻让卫士长给他把旧的拿出来,卫士长劝说:“总理,医生不是跟您说了吗,您脸上毛囊之所以不断发炎,就是因为洗脸毛巾太破、太硬、不断摩擦引起的。” 

以为搬出医生的“明确诊断”,一向尊重科学的伯伯就会服从。不料,他竟然想起用柔软的纱布缝补破掉的地方继续使用。最终,卫士长也拗不过他,只好请人帮忙用纱布缝补好让他继续使用。 

周秉德回忆,伯伯当了27年总理,他一共只买过两双皮鞋和一双皮凉鞋。皮鞋中的一双,还是出访外国前,秘书怕太热,就买了双大一号的皮鞋,并且都是有重要活动或者出访、接待外宾才穿皮鞋,日常都是穿布鞋,包括到基层调研也是经常穿布鞋。这期间,有人看他皮鞋太破旧了,就送他一双皮鞋,他没穿又转送给了下属。这位下属穿了段时间觉得不合适,多年后捐赠给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周恩来很坦率地说,六七亿人口的中国,就一个总理,再穷也不缺那几身新衣服。但问题不是缺不缺衣服。他这样做,不光是一个人的事,是提倡节俭,不要追求享受,提倡大家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共产党员本色。

在周秉德印象里,伯伯吃饭特别简朴,绝对不要山珍海味,平时就只有一荤一素一汤,每次吃饭自己去盛,吃完饭把碗筷送回厨房然后再离开,有米粒掉了都要捡起来。周恩来在外面饭店请客,也是自费,而且不是象征性地付点钱,是按标准交。

1973年9月,他陪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杭州。蓬皮杜走后,周恩来特地请随行人员到楼外楼饭店吃便饭。饭后,省里的同志要付钱报销,他坚决不同意,饭店只得收了10元钱。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又增加了两次,共收了20元钱。到机场后,他还担心付的钱不够,又留下10元钱请机场转交饭店。

这种公私分明、一丝不苟的精神,使饭店的同志们十分感动。他们核算这顿饭菜钱,共计19元多,并把饭菜清单、核算报告连同多余的钱,一起寄给了总理办公室。


“不靠关系自奋起”

作为国家总理,周恩来对晚辈十分爱护和关心,视如己出,发自真心地付出爱心爱意,这份亲情更多地表现在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他的侄儿、侄女等晚辈上。周秉德是周恩来的侄女。由于父亲周恩寿的职务低,分的住房就小,工资待遇又少,她们姐弟多,家里住不下,伯伯就让她搬到他家里来住。周秉德是最先住到中南海伯伯家的,因为新中国刚诞生时,经济上还非常困难,所以,上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下到一般基层行政工作者,他们都是只工作而不拿工资,实行供给制,每月仅发少量的津贴,在身边的子女都由组织上安排他们的生活。周恩寿是多子女的家庭,津贴不高,他要养活孩子、照管好家庭,有一定的困难。 在周秉德印象里,伯伯平时工作非常忙,都是匆匆来匆匆去。虽然他工作忙,可对他们姐弟的教育从来都是严加管教,只要抓住机会,就会说上几句话,“我虽然是总理,你们现在是普通学生,将来工作了是普通老百姓,自己的前途要靠自己奋斗。”在行动上,他不仅要求周秉德与普通人一样,遇到事情还不断反复提醒她,时刻注意要当个平常人。据周秉德回忆,伯伯总是教育她和弟弟妹妹千万不能搞特殊化。所以无论是读书、参加工作或者其他方面,他们从没借助周总理的特殊身份。 新中国成立前,周秉德的父亲周恩寿从事党的外围工作。解放后周恩寿找到周总理商议参加工作的事情,周总理便告诉他说:你的工作不应该由我来定,应由组织来定,你先去学校学习。后来,周恩寿进入华北革命大学。几个月结束后,分配工作时,周总理跟分配单位领导交代:“他是我的亲弟弟,分配他的工作应该职务要低,待遇要少。因为我们是共产党,不能像旧社会那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不能像国民党那样追求高官厚禄。”

1964年8月,周恩来在外地的一些亲属恰巧都因公停留在北京。周恩来抓住这次难得聚在一起的机会,抽空给大家开了两次家庭会议。周恩来语重心长地教育晚辈要过好“五关”——思想关、政治关、亲属关、社会关和生活关。谈话是在严肃和活泼相协调的气氛中进行的。既有严肃的说理和批判,也不时夹杂着生动的对话或“插曲”。

周恩来对晚辈们的严格要求,使晚辈们受益匪浅。他们深切地感到“严”就是周恩来对他们的最真切的“爱”。于是,他们总结归纳出了十条家规:

一、不准晚辈丢下工作专程看望他,只能是公差顺路看看。

二、亲人来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

三、一律到食堂排队打饭,有工作的自己买饭票,没工作的由周恩来付伙食费。

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

五、不准请客送礼。

六、不准动用公家汽车。

七、生活要艰苦朴素。

八、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让别人代办。

九、任何场合不能说自己和周恩来是亲属关系,不能炫耀自己。

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这些家规内容虽然涉及的都是一些生活小事,但却体现了鲜明的原则性。周恩来曾多次谆谆教导晚辈:要否定封建的亲属关系,要有自信力和自信心,要不靠关系自奋起,做人生之路的开拓者。他还特别叮嘱晚辈: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我的关系,都不许扛总理亲属的牌子,不要炫耀自己,以谋私利。所以,在周恩来的侄子辈以及第三代的登记表里,都找不到与周恩来的关系。周恩来还吩咐晚辈要将不靠关系自奋起这个准则代代相传下去。


六安市政协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政协六安市委员会”“六安市政协”及所属内设机构的各类形式稿件,版权均属六安市政协机关所有,任何第三方如需链接转载的,请注明摘自“六安市政协网站”字样。
② 凡本网未注明上述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稿,仅供参考交流,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任何第三方如需使用本网转载稿,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载发后1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