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人资环委反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空心化”、农房“空户化”现象突出。如何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关系到农民资产能否有效变现、农村产业能否真正兴旺。
近年来,各地大力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模式。比如,黄山市黄山区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发展“民宿”产业,探索以共享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该区通过对乡村闲置农房进行摸排,由村委会统一收储,吸收社会资本改造并统一对外出租或委托经营,每年从租金中给农户固定收益,合同期满房屋无偿归还农户,既拓宽了资本、人才、服务下乡通道,又吸引了一批“新农人”入村,村民就近就业增收,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近期,我们在市内调研过程中发现,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实还面临“四力不足”困难:
一是农房“插花”闲置,吸引力不足。乡村农房连片闲置
的现象虽有。但不多,大部分闲置农房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且零散分布。农房“插花”闲置既加大了重新利用的难度,也降低了社会资本参与的吸引力。
二是乡村产业“单薄”,支撑力不足。大部分乡村仍是农业村,季节性明显,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短,缺乏主导性的优势产业,导致闲置资源配套利用难度大。
三是乡村资金“有限”,发展力不足。多数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非常有限,依托自身盘活闲置资源难度大,乡村企业家自行开发闲置资源的实力也往往不足。由于土地、产权等方面的制约瓶颈尚未突破,外部投资者意愿不强。
四是人才资源“缺乏”,链接力不足。乡村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留守及回归乡村的人才多以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为主,能够盘活闲置资源发展关联产业的本土人才稀缺。同时,吸引外部专业人才面临“引不来、留不住”的困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借鉴外地经验,立足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系统梳理,科学规划利用闲置资源。系统开展乡村资源普查和整合,加大对自然资源、闲置房屋、景区景点等各类资源的梳理摸排,建立资源档案,科学规划利用闲置资源。摸清“文化家底”,加强对乡村非遗和民俗资源的挖掘整理,建立健全文化资源保护体系。有针对性地对古村落进行抢救、保护,支持建设村史馆,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引导底蕴深厚的乡村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形成特色文化品牌。
二是多元利用,积极探索合适的发展路径。根据闲置资源特色,推进共享绿水青山、共享乡村文化、共享田野山林、共享农耕产品、共享村居民宿等多种路径。充分盘活乡村文旅资源,大力推进乡村休闲、康养、研学旅游及民宿产业发展。盘活林地资源,积极推动“闲置林地+”模式,发展林下种养、森林康养,推进特色花果苗木和有色树种种植,打造一批最美果园、特色景观带。
三是共建共享,突出打造一批乡村典范。紧紧抓住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具有文化内涵和区域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典范。引导条件好的乡村示范点整合包装优质自然资源,推进美食、康养、休闲度假等主题乡村建设。通过“微改造”因地制宜持续优化乡村环境,加快通信网络、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乡村优质的山水资源,编制特色产业招商项目库,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招商选资,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四是多方汇智,用活乡村振兴“人才池”。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重视培育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会种田的“土专家”、爱农村的“新农人”等人才队伍。引导进驻乡村的企业,发挥自身资本、人才等优势,培育优秀的运营团队驻乡村,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完善人才下乡奖补机制,提高本土乡村人才待遇,创造人才扎根泥土安心谋发展的政策环境。
六安市政协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政协六安市委员会”“六安市政协”及所属内设机构的各类形式稿件,版权均属六安市政协机关所有,任何第三方如需链接转载的,请注明摘自“六安市政协网站”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