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近年来,六安市茶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市最具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2020年,一产产值达33.6亿元,综合产值达122.4亿元。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新三板”上市茶企1家,茶叶类中国驰名商标4个。六安瓜片和霍山黄芽跻身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的中国100个地理标志产品行列。但茶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一是龙头企业不强。大型龙头企业缺乏且各自为阵、生产标准不一,没有形成整体优势。企业营销短视,缺乏在全国范围开拓市场的韧劲和手段。二是品牌效应不足。我市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体影响力不足,六安瓜片虽为“中国十大名茶”,但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有限。企业品牌虽然很多,但知名度不高。三是产业结构不优。茶叶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以低水平同质化加工为主。夏秋茶及茶产品开发不足。产业链条不长,综合效益不高。人才匮乏,产学研合作不够,科技力量薄弱。四是要素保障不够。茶产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机械化标准化程度较低。茶叶经营主体在二、三产领域用地问题难以保障。茶园保险覆盖范围小,茶农利益保障不足。为此建议:
一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在融资、用工、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扶持一些有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帮助实现转型升级。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协调联络龙头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各梯队、各层级的茶企,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建立公用营销网络,统一线上和线下销售。
二是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建立有机茶标准体系,在茶叶核心产区树立有机茶形象,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立原产地保护制度,加强对茶园生产管理的指导力度,确保鲜叶原料品质安全,分层次分阶段开展产品提质增效工作,重点打造六安瓜片等茶叶公用品牌。加强宣传推介,持续举办相关茶事活动,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举办六安茶推介活动,不断提升产品影响力。
三是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茶产业振兴的意见》,制定六安市配套实施意见。深入实施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批准的徽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深化茶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茶产业体系。配合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茶产业项目暨安徽茶叶交易中心招商项目落地实施,协调落实一批茶产业合作项目。深化校地合作,加强品种选育、产品研发、精深加工、仓储保鲜等科技攻关,开发皖西黄茶、夏秋茶、茶饮料等特色茶产品,丰富产品种类,延伸产业链条。建立茶产业专家技术人才库,按照专业技术、生产技能、综合管理、文化艺术等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定期开展等级评价,培育符合产业发展的职业技能人才。
四是增加要素供给。按照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保持市本级茶产业投入规模。县区财政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茶产业发展资金支持茶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机械化标准化水平。统筹用地保障,增加茶产业建设用地和设施用地指标供给。扩大政策性茶叶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险品种保费比例,积极推进茶叶特色保险。
六安市政协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政协六安市委员会”“六安市政协”及所属内设机构的各类形式稿件,版权均属六安市政协机关所有,任何第三方如需链接转载的,请注明摘自“六安市政协网站”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