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市上下聚焦“耕地、科技、模式”三要素,大力推行种粮“一张图”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复种指数,粮食总产连续4年稳定在70亿斤以上、稳居全省前5,实现“二十一连丰”。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建设江淮粮仓,扛牢粮食保供责任”。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调研发现,全市粮食安全的根基还有不牢靠的地方:
一是耕地质量相对不高。全市749万亩耕地中,46%以上属于中低产田。永久基本农田中,高标准农田仅占66%,有的高标准农田投入少、标准低,没有达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目标,“高标”难保“高产”。同时,永久基本农田的布局也不尽合理,部分山地、劣地划入基本农田,而部分地势平坦、适宜种植粮食的耕地却没有划入。有些深山区的农田,客观上难以种植粮食,给“非粮化”问题整改增加了难度,极易造成弃耕撂荒。
二是茬口衔接不够顺畅。部分地方在粮食品种选择上不够科学。比如杂交稻生育期在125-135天之间,春性小麦生育期在200-210天之间,“稻麦轮作”至少要保证325-345天的生长期。全年计算下来,夏种、秋种之间只有1个月的窗口期,遇到不良天气,直接影响作物适期播种。加之小麦和油菜收成不高,部分农户担心影响次年夏种,秋种意愿不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季节性撂荒。
三是精耕细作仍有差距。耕地、整地、插秧、收割等社会化服务缺乏标准、缺少监管,农机作业基本上按亩计费,少数农机手为了“多干多赚”,在提供服务时抢时间、求速度,不问质量、不求效果,没有做到精耕细作,影响粮食单产。
针对上述问题,聚焦市委提出“粮食生产能力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保数量、优布局、提质量,夯实耕地基础。保数量,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推进撂荒地、冬闲田整治利用。优布局,争取上级支持,在“保持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地类不降”前提下,对基本农田空间布局适当调整优化,将山区小田块等劣地调出基本农田,划为一般农用地或园地、林地;将平畈地区能够种植粮食的一般农用地或园地、林地划入基本农田。提质量,提高市县统筹、部门联动的整体性协同性,特别是水利、农业、自然资源等部门在谋划灌区现代化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时,通盘考虑、一体设计,落实好各类工程措施,做到“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让“高标”实现“高产”。
二是优品种、畅茬口、延链条,提升粮食效益。优品种,着力解决粮食品种杂、品牌差、大通货、卖不上价的问题。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加强与酿酒、食品加工等企业合作,开展专用粮食订单化生产,实行“单种、单收、单储、单运、单卖”,实现优粮优价。畅茬口,推深做实种粮“一张图”,主推生育期适宜、性状优良的稻麦和稻油品种,推广工厂化育秧、油菜毯状育苗,为秋种腾出更多时间,满足茬口衔接需要,提高复种指数。延链条,推进粮食精深加工,大力发展方便食品、冷冻食品、休闲食品、保鲜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带动农业增效、农户增收。
三是重研发、整资源、调奖补,推进机械强粮。重研发,加大与农机科研院所合作,大力开发和应用适合山区、丘陵地区的小型农机具,提高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整资源,鼓励农户通过“带机入股”等方式加入农机合作社,整合盘活现有农机装备资源。调奖补,探索与农机作业面积相挂钩的奖补政策,将奖补从供给端转向需求端,从而提高农机使用效率,更好发挥财政奖补资金的绩效。
四是育主体、定标准、拓功能,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育主体,支持土地适度流转,培育种粮大户。细分耕种管收各环节,建立专业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粮食主产区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农事服务中心,开展生产性服务,提高村集体收入。定标准,围绕耕地整地、播种插秧、施肥打药、田间管理等环节制定行业标准,规范深翻整地、机播机收、植保飞防等技术操作,推动社会化服务公开承诺、按标操作、亮标收费,提升精耕细作水平。拓功能,引导社会化服务主体拓展服务功能。开展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集中带量采购,让利于民、降本增效。开展田管、植保、飞防等社会化服务,提升病虫害统防统治能力。开展代收、代烘、代储等服务,以完备的服务体系保障粮食丰产丰收,为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贡献六安力量。
六安市政协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政协六安市委员会”“六安市政协”及所属内设机构的各类形式稿件,版权均属六安市政协机关所有,任何第三方如需链接转载的,请注明摘自“六安市政协网站”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