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要履职 > 大会发言

杨晓娟委员代表农工党六安市委的发言——推动“千万工程”示范带建设 打造和美乡村皖西样板

发布时间:2025-07-17 10:44来源:政协六安市委员会阅读:字体【  保护视力色: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聚焦“村庄美、产业特、市场主体强”标准,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线成带”理念,围绕旅游线路、国省交通干线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构建大别山旅游风景带、江淮果岭产业带、茶旅融合环线、近郊农旅休闲环线、淠淮田园风光环线等“两带三环”和美乡村发展格局。我市和美乡村建设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少数精品示范村布局不够合理。有的县区布点规划不够科学,没有按照全市一盘棋的要求落实,导致现有的精品示范村之间距离较远,呈现“点上开花”的零散局面,“连点成线”的辐射带动效应较弱。

二是部分精品示范村规划不够精准。部分村申创时调研论证不够充分、规划不够精准。有的乡镇及村两委同志没有深度参与规划编制,过于依赖第三方编制单位,对自身优势认识不足,对精品示范村发展定位把握不准,规划质量总体不高。

三是部分精品示范村特色不够鲜明。有的产业谋划层次不高,产业链条短,同质化严重、竞争力弱。有的在村庄建设上缺乏内涵,没有充分利用好文化、生态、旅游等元素,村庄建设品味不高。

四是部分精品示范村运营机制不够健全。有的仍以镇村为主导,没有按照市里“先建机制、后建项目”“运营前置”的要求去谋划建设,导致产业项目建成后效益低,有的甚至闲置。

五是部分地方要素保障不够有力。目前我市精品示范村项目建设主要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金融机构贷款存在顾虑,社会资本投入热情不高,乡村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未形成。乡村建设用地保障还不到位,村庄内闲置建设用地和规划留白空地总量少且分布零散、可利用性差。受乡土人才激励保障和农村创业环境等因素影响,人才仍是和美乡村建设的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为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打造和美乡村的皖西样板,建议如下:

一是严格落实“两带三环”的整体布局要求。贯彻中共六安市委提出的“两带三环”建设思路,继续围绕旅游线路、国省交通干线和特色产业集聚区布点省级精品示范村,加密布点省级中心村,推进美丽宜居自然村庄建设,力求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依据我市南北不同地形风貌和资源禀赋,建议优先建设以金寨红岭公路红绿融合发展、环响洪甸水库茶旅融合、霍山滑雪温泉康养、九十里山水画廊近郊休闲为主题的和美乡村示范片,积极争创全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省级示范县,打造和美乡村皖西样板。

二是着力塑造“一村一韵”的精品示范乡村。聚焦人居环境舒适度、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突出皖西红绿交融、生态山村的鲜明特点,深入挖掘本土特色,科学编制建设规划,精心塑造各具特色的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在编制创建规划和方案时,引入有乡村规划经验的团队,充分发挥基层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的积极作用,充分吸收群众意见,依靠而不依赖第三方规划团队,切实提升规划质量。

三是大力发展“富民强村”的特色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茶叶、中药材、水果、生态养殖等产业,塑造鲜明的村级特色产业。引导精品示范村开发休闲度假、垂钓采摘、农耕研学等项目,推出“美丽乡村+山水风景”“农耕文化+农事民俗”“农家小吃+非遗体验”等乡村旅游路线。鼓励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用好闲置农宅,培育“和美乡村+农业、文化、旅游、康养”等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是不断完善“常态长效”的运营管理机制。坚持“先建机制、后建项目”,确保资金投入后项目快速落地、良性运转,促进村集体稳定增收,推动精品示范村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联农带动机制,全链条、全方位带动群众抱团发展,实现村强民富。坚持运营前置的理念,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当地经营主体单独或联合招引社会资本承担经营类项目建设和运营,结合本地需求积极引入外部专业运营团队,培育壮大本地运营管理人才队伍,实现精品示范村良性运营。

五是建立健全“优先供给”的要素保障机制。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加快形成财政资金有保障、工商资本为主体、金融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加强县区涉农资金项目整合,优先向“两带三环”和美乡村示范带倾斜。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盘活低效用地。持续加大对乡村两级班子乡村振兴工作专项培训,继续选派干部到浙江省沉浸式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进一步创新乡村振兴人才评价机制,开展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评选和高素质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新农人”。搭建“鸿雁回归”“乡村振兴新青年计划”等就业创业平台,鼓励吸引在外企业家、高校毕业生、职业经理人回乡返乡就业创业,为和美乡村建设运营带来先进理念、提供人才活水。

六安市政协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政协六安市委员会”“六安市政协”及所属内设机构的各类形式稿件,版权均属六安市政协机关所有,任何第三方如需链接转载的,请注明摘自“六安市政协网站”字样。
② 凡本网未注明上述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稿,仅供参考交流,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任何第三方如需使用本网转载稿,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载发后1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