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放眼全国全省找准发力坐标,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不断拓展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调研发现,全市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底子较薄、水平不高、能力不足”的状况还未根本扭转。
一是科技型企业总量少且研发能力不足。科技企业块头不壮,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825家,仅占全省总量的3.56%、平均数的58.9%。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企业541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5.5%。企业研发投入不高,全市现有1526家规上工业企业,传统制造业企业占51.6%。其中,有科技活动的占57.6%、有科技机构的占38.3%,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数1.9个、7.5个百分点。
二是协同创新载体少且区域活跃度不足。在科创载体建设上,目前落地的院地合作平台屈指可数,企业层面尚无国家级创新平台,省级创新平台占比处于全省较低水平。在区域科创活动上,全市能精准提出与省外高校院所技术需求的企业普遍不多,企业对接市外高校院所最新成果渠道不畅,服务企业的专业技术经理人相对不足。
三是省项目支持的基础较差且引导企业创新力度不足。目前我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项目实行不限额推荐,我市以中小企业为主,创新基础先天薄弱,获得省项目支持的机会较少。2024年我市获得省科技攻坚计划项目2项、总支持金额600万元,分别只占全省0.9%、0.6%。市本级尚无统一的科技创新奖补政策,县区科技奖补力度也在不同程度缩减。
中共六安市委在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时,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聚力打造合六同城协同创新产业基地作出系统安排。实现这些目标任务,亟待以高水平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产业发展,为此建议:
一是聚焦企业培育,加快创新主体扩容提质。强化科技型企业阶梯式培育,加快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县区全覆盖。重点瞄准规上非高企业,突出高成长性,分类梳理建立培育库,精准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应评尽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达标尽报”。支持规上企业研发实践,常态化征集凝练规上制造业企业突出技术难题,细分行业领域实现清单化、闭环式跟进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概念验证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和产业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
二是聚焦科创链接,加快提升科创协同能力。突出“链上大合肥、牵手大上海”,借助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我市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安徽工研院六安院、安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六安分园、工大智谷(六安)等院地合作平台建设。组建合肥产业研究院六安分院,推动合六同城化产业研究。依托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合肥科创金融工作站模式在六安落地与一站式科创金融直达服务跨市延伸。探索建立合六科技创新券通用机制,促进两地科学仪器设施等创新资源共享。系统谋划“科创飞地”体系,立足我市产业创新需求和产业创新链关键环节,紧抓与上海市对口合作、合六同城化等重大机遇,主动对接科技创新资源,打造“研发在飞地、产业在本地”的协同创新模式。加强人才优惠政策互通,支持跨区域兼职兼薪,支持跨市创新成果纳入职称评审、项目申报业绩。
三是聚焦体制机制,加快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促进科创项目和科技人才“双向奔赴”,选派专家教授担任“科技副总”入企挂职服务。加快六安科创基金、省种子基金二期六安子基金等科创类基金的设立和推进,树立科创金融“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理念,通过“栽小树育大树”工程,弥补直接招商的不足。建立科技型企业“白名单”制度,分析企业入库前后的获贷情况,常态化开展贷款需求研判征集,提升“高企贷”“科技E贷”“善科贷”等科技金融支持精准度。落实“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支持皖西学院试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探索实施“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重视技术经理人的培育引进,调整传统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分配比例,推行“新型研发机构技术经理人股权激励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见效。
六安市政协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政协六安市委员会”“六安市政协”及所属内设机构的各类形式稿件,版权均属六安市政协机关所有,任何第三方如需链接转载的,请注明摘自“六安市政协网站”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