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装备是“中国制造2025”明确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我市在农机研发制造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较为扎实的产业基础,具备冲刺集群化发展的比较优势。
一是行业发展有空间。从全国看,我国农机研发制造“大而不强”是短板,对进口农机仍有较高依赖性,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势在必行,而且“农机替人”是趋势,全国农机产业目前每年以5-8%的规模递增。从省市看,我省“十四五”规划把“现代农机”纳入科技重大专项,提出“推动重型农机等领域自主创新”;我市“十四五”规划要求“提高农机作业水平,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
二是现有规模有优势。我市农机产品涉及种植业、农产品加工、山区丘陵特色农产品采收等门类,农机装备制造业规模居全省前列,特别是我市粮食烘干设备和山区丘陵特色“小农机”在长三角地区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据统计,2022年全市16家农机制造企业年主营收入达7.13亿元,同比增长21.6%。目前,我市农机总动力647万千瓦,各类农业机械保有量在10万台(套),每年新增农业机械1.5万台(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4%,农机化发展水平居全省前列。
三是产业发展有基础。装备制造是我市主导产业的重要领域,为农机装备制造打下基础,形成了涵盖农机关键零部件地域化生产的产业链。目前,我市在粮食烘干机械、山区丘陵特色农产品加工机械等农机制造领域比较优势明显,代表了长三角地区同行业核心技术能力和水平。同时,立足我市多样地形地貌和天然试验条件,早已与安徽农业大学共建大别山综合试验站,累计研制新机械12台(套)、引进推广新设备25种2000台(套)。
四是人才培养有保障。目前,全市范围内有4所高等院校、15所中职院校,共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汽车维修等相关专业17个,已建成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94个,在理论培养和技能培训上有较好的学科实践基础,形成较为系统的农机研发制造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中共六安市委五届七次全体会议强调,“要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乘势而上,切实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真正把比较优势和发展机遇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绩实效”。大力培育制造业产业集群,始终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实力的重要源头,抓住并放大我市在先进农机制造行业的比较优势,瞄准农机细分领域,锻长补短倾力培育,努力把农机制造的比较优势转化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增量实绩。为此建议:
一是强化“招大引强”,提升六安农机竞争力。依托区位、市场等优势,结合我市现有农机生产企业现状,加快推动以商招商、瞄准产业链精准招商,有针对性的引进发动机等主机配套、液压件等零部件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填补空白,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注重农机产业发展方向研究,盯紧比较优势选准农机细分领域,突出“龙头+配套”产业链招商,谋划引进高端智能的农机装备制造研发企业,支持“链主”企业培育核心技术,提高农机“智造”水平。充分发挥本地机械制造企业优势,带动全市农机制造产业链条向上下游两端延伸,进一步提高本地产品配套能力,打造形成一个完整的农机产业集群。做好现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与农机通用件生产企业的资源嫁接互补,推动就地就近配套补链。
二是立足比较优势,抢抓机遇“弯道超车”。联合省内外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以我市现有农机装备企业为依托,打造六安现代农机特色产业园,实现集科研、生产、展销、物流和农业服务为一体的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在土地、税收、设备搬迁、厂房租赁、人才落户、投融资、市场拓展、科技研发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按照“管委会+公司”运行模式和“扁平化”管理机制,实现企业建设生产各项手续“一站式”服务落实。支持骨干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配套关系,逐步形成以粮食烘干和山区丘陵特色“小农机”为特色的农机装备产业集群,支持将粮食烘干机制造龙头企业纳入“冠军”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培育对象,形成六安农机产业高地效应和辐射作用。融合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开发“农机一站通”平台,部署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农机装备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前瞻性布局新能源动力电池、电气化控制系统、混合动力油电耦合等新能源农机技术。
三是注重人才保障,加快建设农机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对现有农机制造领域企业人才需求进行摸底调查,建立人才缺口清单和培养目标清单,将农机装备研发制造产业人才列入我市重点人才引进计划。争取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领军人才在我市设立农机领域研发机构、产学研基地和科学家工作站。以提高农机装备制造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坚持市场需求导向,重点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和技术、管理团队。鼓励市域中高职院校开设农业机械制造、农机维修等生产企业急需专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制造企业组建产学研用联合体。抓住与上海对口合作机遇,强力推进“上海研发+六安制造”“上海企业+六安资源”的合作模式,完善产业人才柔性引进机制,最大限度实现“借力借智”发展。
六安市政协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政协六安市委员会”“六安市政协”及所属内设机构的各类形式稿件,版权均属六安市政协机关所有,任何第三方如需链接转载的,请注明摘自“六安市政协网站”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