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市“十四五”规划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六安篇,全面展现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形象”。近年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六安考察后,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大力传承红色基因、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启动与上海对口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涌现出很多感动瞬间。讲好这些故事,传播六安好声音,展现六安新形象,让六安更具辨识度和标识性,更好服务开创现代化六安建设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建议:
第一,精准把握“讲什么”。六安的故事有古有今、有红有绿,涉及诸多领域,但要让说者从容、听者有意并非易事。不少本地人对六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的是知之甚少,有的是知之不深、不准,介绍六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甚至感到“无从讲起”。外地的同志听了之后,对六安的认识如同“瞎子摸象、管中窥豹”,只识一域、不知全貌,甚至造成“一知半解”“误会误解”。因此,总结梳理好六安故事是当务之急。一是红色故事。围绕六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的定位,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新中国在孕育诞生前后发生在六安的标志性事件和重要历史记忆,把六安“红的时间早、历程长、范围广、颜色深”的鲜明底色讲清讲透讲全。二是绿色故事。六安生态环境优良、物产丰饶,围绕“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这个绿色故事主线,从秀美山水、发展理念、重大工程、突出成效等方面梳理,比如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修建了梅山、龙河口等水库群,被誉为“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的天堂寨,地处神奇北纬31度的“西山药库”等。三是文化故事。系统梳理皋陶法治精神、大别山精神、淠史杭精神,把山水文化、茶文化、楚汉文化、农耕文化等交织其中,串起剪纸、根书、泥塑、烙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未名四杰”、蒋光慈、徐贵祥等文化名家影响,擦亮六安文化底色。四是发展故事。六安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特色和亮点,取得的标志性、代表性阶段成果,比如六安70.96万人如期脱贫后,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特色做法等。特别是近年来,在长三角一体化、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上海六安对口合作、合六同城化等政策加持下,六安发展呈现出的加速态势。
第二,认真谋划“怎么讲”。介绍六安、传播故事,树立起六安在受众眼中的立体正面形象。从目前看,传播方式方法与受众有效接收都还存在差距。好故事也要看怎么讲,关系到受众是否听得进、记得住、有好感。因此,谋深谋实“怎么讲”是关键。一是借助重要展会平台。注重在国际羽绒博览会、六安马拉松、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六安茶谷开茶节等商贸、赛事、文旅等主场活动中,嫁接植入各类六安元素,系统丰富地向外表达六安话语、展现六安形象。注重创造条件,积极参加国内国际有影响的展会展览,如上海进博会、广交会、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等行业性高水平展会,积极发声、宣传六安。二是发挥媒体传播合力。注重对受众的细分研究,精准匹配传播方式。摸排本土优质网络传播资源如网红主播、网络大V、视频号等,强化宣传家乡、讲六安故事的自觉意识,不断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把关内容生产,增强传播准确性。整合现有市级新媒体矩阵,精简力量高效传播,建立与传统纸媒的联动机制,提高整体影响力。三是多元打造宣传精品。围绕六安故事类型,充分挖掘文学、音乐、影视、戏剧等作品中的六安元素,借助名家大家专家之力,形成各类精品力作。同时,可从本土文艺成果中挖掘精品,如通过微电影《金刚台》、红色民歌剧《大别山之恋》、淠史杭题材庐剧《情系淠史杭》和黄梅戏《锁龙图》等宣传六安。
第三,明确主体“谁来讲”。讲故事、树形象,具体到六安,可以说“人人有责”。因此,充分明确“谁来讲”很重要。一是激励文艺工作者创作热情。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红色沃土,围绕传统文化,聚焦时代主题,紧扣六安特色,广泛开展采风创作和展览展演活动,支持六安书协、美协、皖西演艺传媒等文艺创作团体,在创作电视剧、拍摄电影、制作歌曲、创排戏剧、书画展示、宣传推介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二是激发新闻媒体人潜力。全市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升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挖掘展示更多歌颂六安人民、反映六安发展的新闻素材,讲好六安故事,向全国人民传播六安的良好形象。三是引导各类理论研究者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好党校、高校、社科联等理论研究单位的作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对“六安故事”进行深入研究和阐释,推出更多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咨政报告,做好理论宣讲普及工作。四是倡导社会各界自发参与。走进乡村社区,开展“我是六安人”群众性宣讲活动,编发市情介绍手册,图文并茂供群众掌握了解,营造市情普及的良好氛围。走进各级学校,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开展六安市情宣讲。对我市高等院校的外地生源、在六安阶段性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讲好六安历史文化和发展故事,培育“第二故乡”意识,通过他们真实客观传播六安。
六安市政协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政协六安市委员会”“六安市政协”及所属内设机构的各类形式稿件,版权均属六安市政协机关所有,任何第三方如需链接转载的,请注明摘自“六安市政协网站”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