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要履职 > 大会发言

杨晓娟委员代表农工党六安市委的发言——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 为江淮粮仓贡献六安力量

发布时间:2024-04-09 08:36来源:政协六安市委员会阅读:字体【  保护视力色: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根据“三调”数据,全市现有耕地745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642万亩。截至2022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69万亩,其中在永久基本农田内423万亩,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分别占全市耕地、永久基本农田的62.88%、65.89%。2022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917.99万亩、单产387.9公斤/亩、总产71.22亿斤,实现了粮食面积、单产、总产、效益的“四增”。

虽然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通过调研发现,由于历史项目投入标准不高、项目建设管理不规范等原因,仍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是少数工程前期设计不科学。部分项目在设计时未深入开展详尽细致的实地勘察测绘,未充分征求当地干群意见,导致前期设计方案有疏漏,后期实施不符合实际。有的单体工程设计参数与实际生产需求不匹配,如下田涵布设位置、渠道底板高程等,造成实施后农机下田难、输水不通畅,无法有效发挥项目效益。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深入推进,集中连片、施工条件较好的地块越来越少,建设难度增大、建设成本持续攀升。据测算,我市平原、丘陵、山区耕地亩均投资分别要达到3000元、5000元、6000元以上才能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的要求,而现行2500元亩均投资标准,仅能保证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综合配套措施难以全面落实。

三是建后管护有缺位。管护模式相对单一。以2019—2022年为例,全市建成215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其中194个项目(占90.2%)由村委会管护,17个项目由受益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管护,4个项目由保险公司管护。从管护现状看,占比90.2%的村委会管护模式,普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人员经费缺乏、管护效果总体不佳等问题。同时,全市管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019—2022年全市建成的148.8万亩高标准农田,共安排管护资金1883.81万元,亩均管护经费仅12.66元,无法满足实际管护需要。

四是部分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质量不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体制调整前,建设工作由多个部门承担,投资、建设标准均不统一,存在集中资金打造“核心区”“以点带面”等问题,部分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质量等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总要求有差距。

202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到2035年全省粮食产能将稳定在一千亿斤以上。六安作为农业大市,在全市耕地面积增长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质量成为实现粮食产能提升的关键保障。为补齐高标准农田建设短板,打造江淮粮仓贡献六安力量,建议在以下五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建好项目储备库。抢抓当前国家、省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大机遇,根据《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在对接国土空间规划、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农田灌溉发展规划基础上,全面梳理全市耕地资源和已建高标准农田情况,重点在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领域布局谋划,科学建立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储备库。同时坚持系统推进,做好与大中型灌区改造、全域土地整治等涉农项目衔接,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及涉农项目有效整合、有机融合,实现叠加效应最大化。

二是聚焦关键环节,严把项目质量。狠抓前期设计、土地流转、施工验收等关键环节,全链条谋实谋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督促设计单位摸清项目区地形地貌、种植结构、灌排渠系、水资源分布、农田输配电等基本情况,并充分听取当地农民群众、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合理确定建设内容,切实提高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按照“先流转后建设”的原则,由村集体与农户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协议,对土地规模化流转率达80%以上的,统一进行规划设计。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督导联系制度,实施项目建设全程监督,组织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合验收组,实地校核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工程达到预定目标。

三是构建多元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渠道。立足市情,根据年度任务、投资标准和建设成本增长变化,合理增加财政资金投入,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比例。广泛招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强化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金融贷款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探索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和引导承包经营高标准农田的个人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筹资投劳,全面拓宽建设资金来源,不断提升项目建成规模和质量。

四是加强改造提升,推进已建高标准农田提档升级。选择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建设标准低、设施不配套、工程损毁严重、粮食产能达不到国家标准的高标准农田,针对不同区域的主要障碍因素,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农业生产特征,因地制宜确定建设重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造提升对策。丘陵山区要突出“小田并大田”,加强田块整治措施投入,不搞“核心区”“示范片”,实行建设全覆盖,确保改造提升后的农田宜机化水平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五是探索长效机制,提升管护质效。引导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流转土地规模经营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共同参与高标准农田的运行管护,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原则,明确管护主体,划定责任范围,细化考核措施,建立管护不力“黑名单”。同时建立公共财政预算、集体经济投入、经营主体自筹、金融资本参与的多元化保障机制,探索引入专业化管护公司,综合运用市场化、信息化、数字化等手段,形成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建后管护水平。

六安市政协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政协六安市委员会”“六安市政协”及所属内设机构的各类形式稿件,版权均属六安市政协机关所有,任何第三方如需链接转载的,请注明摘自“六安市政协网站”字样。
② 凡本网未注明上述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稿,仅供参考交流,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任何第三方如需使用本网转载稿,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载发后1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