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要履职 > 大会发言

谢承倩委员代表中国农工民主党六安市委员会的发言——聚力打造乡村振兴六安样板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3-03-13 11:34来源:政协六安市委员会阅读:字体【  保护视力色:

今年以来,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持续向好,展现出“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治理能力稳步提升、工作机制逐步完善”的新面貌。但对标对表中共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还有不少工作短板和发展弱项,亟待重视解决。

一是农业生产基础有弱项。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趋于老龄化,60岁以上老人种地较为普遍,解决谁来种地问题迫在眉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宜机化改造的高标准覆盖不够,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不高,在良种良法、土壤改良、生物防治、配方施肥等领域农业科技应用不足,影响到水稻、小麦等主粮规模化种植经营水平。

二是农业产业发展有短板。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26家,但10亿元以上产值企业仅有4家,龙头企业带动乏力。相当比例的粮食加工企业主要以原粮投入市场。特色农业分布点多面散,集中连片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规模普遍不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不全、标准不高,对特色产业和设施农业覆盖不够,农业生产抗灾能力不强。

三是三产发展基础未夯实。全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交通通信等硬件建设和文史内涵等软件挖掘相对滞后,乡村旅游带来的吃住行娱购等消费,对乡村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

四是乡村治理体系待完善。农村基层党建仍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基层管理职能和监管手段不健全,还需进一步强化基层综合执法力量。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组织机构、编制、人员配备和工作推进机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

前不久召开的中共六安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强市关键性工程,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大市迈进农业强市,以农业强市建设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部署为我们聚力打造乡村振兴六安样板,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为此建议:

一是进一步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强化重粮惠粮兴粮意识,围绕“多种粮、种好粮”梳理研究思路、吃透用活政策。大力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积极发展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社会化服务,探索“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的产销加一体化模式,将先进的品种、技术、装备等要素导入农业生产全程,助力农业节本增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聚焦“138+N”和“6969”工程推进实施情况,启动专项指导督查,全力夺取粮食丰产丰收。

二是进一步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推深做实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巩固六安粮食烘干机械行业优势,补齐农机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短板,大力推进水稻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亩均产出率。进一步调整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优化补贴发放方式。落实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是进一步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围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快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加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新“三品一标”工程实施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由粗放分散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乡村产业从单一种养向三产融合发展转变、新型经营主体“单打独斗”向形成利益联结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转变。

四是进一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顺应乡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加快“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深入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大农村黑臭水体和生活垃圾治理力度,促进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相得益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五是进一步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发挥中共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重点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需求错位问题。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通过喜闻乐见形式,有效传导主旋律、正能量、新风尚,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信得过、用得上,管好守好乡村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健全选派乡村振兴专员制度,加强乡镇、村干部队伍建设,汇聚乡村治理合力。

六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因地制宜推进“小田变大田”。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大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利用,探索放活土地经营权有效途径,积极实施农村撂荒土地托管服务,引导农户将撂荒土地经营权交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托管,实施土地集中整治、集中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探索建立农户承包地有偿退出机制。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农村“三变”改革提升工程,持续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

六安市政协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政协六安市委员会”“六安市政协”及所属内设机构的各类形式稿件,版权均属六安市政协机关所有,任何第三方如需链接转载的,请注明摘自“六安市政协网站”字样。
② 凡本网未注明上述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稿,仅供参考交流,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任何第三方如需使用本网转载稿,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载发后1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