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脑”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城市级智能运营管理平台,是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综合应用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通过汇聚、整合和利用城市各领域数据资源,提升数据应用价值,实现以数据资源为基础的城市治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时给予了充分肯定。省、市都把建设“城市大脑”摆上重要工作日程。我市自去年4月份启动新型智慧城市“城市大脑”建设以来,围绕“赋能城市发展、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等基本目的和要求,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亟待解决。
(一)数据归集力度需加大。“数据”是智慧城市之“血液”,“城市大脑”是以数据资源为基础的城市治理和服务创新模式。目前,所汇聚数据尚难以有效支撑“城市大脑”应用场景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据调研分析,可以通过系统对接方式获取的数据约占40%,需手工填报的数据约占60%。水电气、运营商等公共服务数据尚未汇入市级统一平台。税务、公安、人社等部门主要使用国家级、省级所建系统,大量数据无法通过库表对接方式实现汇聚。
(二)地理信息平台尚不具备“一张图”支撑能力。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石”。目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等部门的地理信息平台,建筑信息模型(BIM)、城市信息模型(CIM)等能力不足,尚未实现地理信息数据的全市交换和共享,难以支撑城市大脑应用及服务。
(三)整体合力尚未形成。城市大脑是智慧城市的“大脑”,各专题应用场景是智慧城市的“手脚”,“大脑”和“手脚”共同构建起城市治理、惠民服务、经济运行等应用体系。目前,县区“城市大脑”建设尚未启动,少数部门更关注本部门相对独立的业务及系统建设,从本行业、大协同的角度提出精准需求的较少,造成部分专题应用场景停留在数据分析展示层面。
(四)建设运营模式有待明晰。城市大脑建设和运营尚无成熟、固定、统一的模式,上级的指标体系也在逐年不断调整,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尝试。城市大脑项目复杂、内容涵盖广、建设周期长,长期运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需要探索政府指导、国资主导、多元化主体参与的建设运营模式,构建城市大脑创新和建设生态。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数据汇聚。建议税务、公安、人社、运营商、供电供气等单位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申请市本级数据归集共享需求,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提供接口,实现与我市城市数据底座的数据对接,加大数据归集共享力度,满足我市“城市大脑”建设需求。暂时无法通过库表对接方式提供的数据,应按要求通过“数据填报”系统及时、精准填报。
(二)建设智慧城市运营调度中心。随着“城市大脑”专题应用的上线,急需建设智慧城市运营调度中心,承载“城市大脑”日常运营管理,满足省政府对我市目标管理考核的要求。鉴于智慧城市运营调度中心和城市应急指挥中心多项功能和业务需求相似重合,建议整合城市感知、应急指挥、融合通信等硬件需求,统筹服务平台能力,协同构建集城市全景展示、协同作战指挥、辅助决策、应急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城市运营调度中心和城市应急指挥中心。
(三)加快地理信息平台“一张图”建设。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整合现有平台能力,完善地理信息数据,按专题分类整合数据资源,建设自然资源数据仓。持续完善电子地图、影像地图、三维地图等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建设对外服务标准接口,为“城市大脑”提供快速、多元、在线的地理信息服务。
(四)加大各方参与力度。组织各县区、有关部门赴杭州、上海等地培训考察,学习先进的建设理念和经验。督促各县区尽快启动“城市大脑”县区分平台建设,基于市级“城市大脑”平台,结合各地实际,开发特色应用,补充、完善“城市大脑”应用体系。各相关单位贯彻全市“一盘棋”的理念,深入调研分析业务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堵点,深度参与“城市大脑”大、中、小屏建设和各专题应用场景开发工作,满足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等不同层级的使用需求,推动“城市大脑”真正实现“看”“想”“动”,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探索政府指导、多元化主体参与“城市大脑”建设运营的模式。做大做强市绿水云山大数据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市大数据公司),由市大数据公司作为项目建设单位(项目)法人,统筹推进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城市大脑”建设和运营,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重要渠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培育壮大我市大数据产业、盘活数据资产、推动数据开放、释放数据价值。
六安市政协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政协六安市委员会”“六安市政协”及所属内设机构的各类形式稿件,版权均属六安市政协机关所有,任何第三方如需链接转载的,请注明摘自“六安市政协网站”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