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要闻 > 媒体关注

安徽日报:将贫困户聚集在产业链上

发布时间:2020-06-08 09:14来源:安徽日报作者:安徽日报阅读:字体【  保护视力色:

我省积极探索“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发挥龙头企业、能人大户等带动效应,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共享发展红利


“多亏了企业带动,我们挣钱的门路越来越多”——培育各类带贫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带贫减贫作用

“咕咕咕咕”……随着刘泽平一声唤鸡声,鸡舍里100多只麻黄鸡蜂拥而出,争相啄食。

刘泽平是霍邱县石店镇宽店村的脱贫户,前几年丈夫瘫痪,她一个人苦撑一个家。这几年,她在当地养鸡场的带动下,养起了麻黄鸡。

“去年从养鸡场订购了300只鸡苗,今年卖了100多只,扣去本钱净赚3000多元,加上特色种养补贴,每年养鸡收入近1万块钱。”刘泽平告诉记者,除了养鸡,她还在村里养鸡场打工,每天干半天,能挣60元。“多亏了企业带动,我们挣钱的门路越来越多。现在养鸡场就在家门口,打工顾家两不误。”

离刘泽平家不到两里路,便是她务工的牧翔禽业养殖场。近日,记者走进恒温的养鸡车间看到,上下4层的鸡舍,自动化设备自动上饲料,传输带将新鲜的鸡蛋源源不断地输送出来,几名工人正在传送带末端捡蛋装箱。

养鸡场负责人马国勇告诉记者,一个车间共有5万只麻黄鸡,企业共有4个这样的标准化车间,日产蛋14万枚,年出栏800万只鸡苗。这里也是六安市政协包保帮扶的韩老楼村和宽店村两个贫困村的产业扶贫基地,共吸纳16名贫困户就业。

六安市政协选派干部汤斌2017年来到宽店村挂职第一书记。为了带领这个贫困村脱贫致富,扶贫工作队充分发挥政协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一家大型养鸡场和一家蛋鸡家庭农场,建起了村级温室蔬菜种植基地,吸纳了一大批贫困户家门口就业。昔日的产业空心村变成了产业兴旺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6年的不足5000元增加到2019年的60多万元,实现“企业发展、村资壮大、群众受益”。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脱贫攻坚以来,我省把产业扶贫作为促进脱贫增收的根本举措,探索出各类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能人大户带动和贫困群众自我调整种养结构发展产业的“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加快解决产业扶贫谁来带、怎么带、带什么等问题,从而夯实贫困户持续增收和稳定脱贫的基础。

为充分发挥企业带贫减贫作用,我省共支持15个国家级贫困县创办扶贫产业园67个,入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193个,带动2.6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每个具备条件的贫困村建设1个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园区,支持建设产业扶贫园区2765个,每个园区每年可带动村集体增收2万元以上。建设就业扶贫车间957个,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1万余人。

“我将小牛犊赊给贫困户养殖,出栏后包回收,一头牛可以为贫困户增收六七千元”——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山路蜿蜒,群山苍翠。从太湖县城出发,沿山间公路行驶2个小时,记者来到太湖县刘畈乡栗树村,这是一个深度贫困的高山村。

“2017年,我们刚来时,村集体经济一片空白,产业基础薄弱。”省交控集团驻村第一书记高代兵回忆。为带领村民搭上产业发展快车,高代兵和村“两委”多次走访调研,决定围绕近4万亩山场资源做文章,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整合山场资源,发展高标准茶园,建茶叶和油茶加工厂。利用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番鸭、芦花鸡、高山小黄牛等生态养殖。如今,在帮扶单位和扶贫工作队的持续帮扶下,栗树村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在海拔600多米的山腰上,是栗树村的小黄牛养殖场,一大群黄牛在山间悠闲地吃着青草。“去年出栏50头小黄牛,卖了1万多斤牛肉,供不应求。”养殖合作社负责人詹仁和告诉记者,村里以入股的形式为养牛场投入了50万元扶贫资金,现在养牛场蒸蒸日上,养殖规模达到120头。“我将小牛犊赊给贫困户养殖,出栏后包回收,一头牛可以为贫困户增收六七千元。”

在山脚下栗树村村口,胡治纯拄着拐杖放牛归来。老胡前些年在外务工受伤致残,回乡之后一直琢磨怎么脱贫致富。在养殖大户的带动下,前年他赊了5头小牛犊,当年黄牛出栏他便净赚了1万多元。尝到甜头的老胡干劲更足,利用村里的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扩大了养殖规模,现在共有20多头小黄牛。“去年卖了六七头牛,稳赚了3万多元。现在国家政策好,村里有帮扶,又有大户带动,我更要自立自强,争取早日奔小康。”老胡脱贫致富底气十足。

在高代兵看来,产业扶贫是最有效的扶贫手段,但普通农户自身发展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还需要龙头企业或大户带动。“打造带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一方面要夯实农村产业基础,形成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完善农业订单、农业务工、农业入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

“产业扶贫关键在‘带’,要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贫困户聚集在产业链上,让他们共享产业发展红利。”省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把带动贫困村、贫困户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评定、资金安排等政策支持的必要条件,实施奖补政策,对带动贫困村、贫困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或补助。利用财政专项资金、统筹整合资金,大力实施到村到户“四带一自”产业扶贫项目。目前,全省已有15122个带贫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21.3万户。

“政策支持,企业帮忙,咱自己也得努力,勤劳致富”——以内生动力和要素保障,增强脱贫致富“造血”功能

今年油菜籽喜获丰收,在桐城市龙眠山脚下,孙开华的老油坊又热闹起来。

74岁的孙开华是龙眠街道双溪村的贫困户,前几年儿子在工地摔断了腿,失去劳动能力。为了撑起家,要强的老孙在驻村干部的鼓励下,利用3万元无息贷款购买了一台榨油机,在村里开了个油坊。村里还帮他协调农家乐购买菜籽油,解决了销售问题。现在老孙干劲十足,油坊生意也很红火。

“政策支持,企业帮忙,咱也得自己努力,勤劳致富。”老孙告诉记者,去年油坊榨了1万多斤菜籽油,毛收入2万多元,加上低保等收入,他现在生活非常安稳。

在宿松县趾凤乡,茶叶这个传统产业正在焕发新生机。当地通过引进茶叶龙头公司,建设高标准茶园和茶叶加工厂,带动村民稳定增收。不少茶农表示,有了茶厂和大户的带动,加工、销售一条龙,再也不担心茶叶滞销。

云天岭家庭农场负责人刘攀峰曾是一穷二白的贫困户,通过发展茶产业,他的茶园面积从小到大,发展到200余亩,年产值40多万元,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10余名贫困户务工就业。

产业扶贫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更要激发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鼓励支持贫困户参与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增强其“造血”功能,助力迈上自我发展脱贫路。

为鼓励贫困户积极开展自种自养,我省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等,设立财政奖补项目,对自我发展特色种养业的贫困户进行奖补。各级帮扶干部、技术人员依据产业“菜单”指导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精准选择茶叶、中药材、蔬菜、水果、林特、水产等高效特色种养业。

同时,加强技术、资金等要素保障,减少贫困户种植养殖风险,我省实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动员1.38万名农技人员每人联系服务2户自种自养贫困户,对自种自养贫困户进行特色种养实用技术培训,指导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保险,指导70个县(市、区)建立产业扶贫专家组,在全省贫困村和贫困发生率较高的非贫困村聘用9464名产业发展指导员,指导产业发展,防范产业风险。

六安市政协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政协六安市委员会”“六安市政协”及所属内设机构的各类形式稿件,版权均属六安市政协机关所有,任何第三方如需链接转载的,请注明摘自“六安市政协网站”字样。
② 凡本网未注明上述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稿,仅供参考交流,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任何第三方如需使用本网转载稿,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载发后10日内进行。